top of page

專訪 | 香港 | 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 | 進駐120年葡式歷史建築前賈梅士學校讓藝術再生 專訪教育中心主管周昭倫


就在2024年3月25日香港藝術月,香港話劇團公布2024-25劇季節目,以「解開生活密碼 窺探真我秘密」為製作綱領,藝術總監潘惠森表示:「生活充滿謎團,許多人情物理都難以解說,令人困頓。我等凡人未必能像莊子般洞悉世情而活出境界,有人問道黃大仙,有人祈福車公廟,都行,而我們則相信戲劇。戲劇不能解籤,但好的戲劇能解鎖生活密碼,於字裡行間品出隱喻,於舞台光影發現真我。」話劇團提出以紥實的劇本(文本)為中心,與觀眾一起探索當下的永恆。

 

這樣的解碼,令在3月7日位於佐敦覺士道7號正式啟用的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下簡稱「教育中心」),這首個以戲劇藝術為工作核心的教育基地,將成為話劇團於創作之外,以文化提升,教導人們用藝術滋潤生活的重要實踐。教育中心主管周昭倫(Mike)日前接受專訪,分享場地選取及籌備的過程,亦對教育中心的課程及定位做出介紹與展望。



| 前賈梅士學校的前身是一座歐式別墅,建於1902年,用作九廣鐵路經理的公寓,如今看來仍然非常古典及氣派。

 

從熱鬧的佐敦走至覺士道7號,一條長長的階梯映入眼簾。階梯通往一座三層高葡式建築,周邊被眾多豪宅高樓環繞,仿佛一片城市綠洲。這便是前賈梅士學校 (Escola Camoes ),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將為這座有120餘年的歷史建築注入新活力。

 

前賈梅士學校前身是一座歐式建築,1950年代初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獲政府撥出地皮改建成新校舍,1954年,再改為賈梅士學校(又名葡僑學校)。2012年賈梅士學校廢校,其主要原因便是作為唯一出入口的階梯過長、過陡,不能符合消防標準。

 

香港話劇團在2015年便關注到空置的賈梅士學校,並向政府遞交土地租用申請,周昭倫形容,當時「想法很多」,如在此建築基礎上加蓋戲院,集教育、演出功能於一體。但申請被拒絕,原因除了怕被圍繞著的豪宅及居民抗議其聲量,最主要的原因仍與門口長梯有關:該出入口不合防火通道標準,有安全風險,不能作為演出空間。

 

直至2019年,政府推出計劃,資助非牟利團體對空置校舍進行一次過及必需的基本復修工程。香港話劇團找來建築師重新構思,終於申請到賈梅士學校的使用權限。唯受疫情影響,2022年才開始動工。

 

新構思中,香港話劇團決定將其化作教育中心,而不用於正式演出。保留原校結構,三層空間可供授課、排練、活動、接待。牆面採用雙層隔音玻璃,不對附近居民造成影響。至於造成最大阻礙的長梯,話劇團與周邊社區溝通,於嘉文花園加設一條新通道,使訪客得以便捷出入。


 


| 獨特的鵝黃色外觀,如葡塔般的異國風情,建築環保再造舊校舍。

 

原賈梅士學校旨在為葡僑兒童和多個種族的兒童提供幼稚園至小學教育,見證了葡僑社區在香港發展史上的足跡。

 

因此,建築物具殖民地建築特色。話劇團以融合可持續建築和文物保育為構思活化,頂層保留原有陽台的拱形窗,重現古蹟原貌。同時,添加了不少綠色建築元素,例如透過增加天窗和室内窗戶,採集更多日光以展示校舍建築特色。復修過程中選用多種環保建築物料,回收部份校舍的原有建築材料如鋁窗玻璃、本地木材等,修整後重用,以綠色原則保育並延續校舍歷史。

 

教育中心之活化設計由葉頌文環保建築師事務所(Tony Ip Green Architects)負責,融合了可持續建築的特色與文物保育原則,採用被動式冷卻策略及高效能機電系統,優化了建築物的室內環境、現有生態系統和園林景觀,亦保留了原址的歷史文化內涵,榮獲「環保建築大獎 2021 — 既有建築類別—優異獎」,堪稱鬧市中的戲劇綠洲。

 

| 學好生活 用藝術去滋潤人生

 

「老師,我哋何時開始演出?」、「會唔會比我家小朋友演王子、公主?」……不同於一些家長對話劇團的想像,教育中心的幼兒及小學課程並無演出環節,而參與課程亦無需經過篩選。據Mike介紹,香港話劇團對3-11歲兒童以「學好生活」為教育理念,主要在模擬情節中享受與人的互動,直到中學生「少年團」才開始有演出。

 

Mike表示,課程的最核心目標是文化提升,讓人們用藝術去滋潤生活。雖然他自己由演員轉做老師,但不會複製舊時的「師徒制」,而是希望以開放的心態尊重學生。他相信,許多人都是為興趣而來,因此大部分課程都不設篩選,以目前所舉辦的成人課程為例,參與者涵蓋二十三四的年輕人到七十歲的長者。

 

據介紹,早在十多年前,香港話劇團便開始了對教育的探索。2009年租用商業大廈成立「外展教室」;2012年起與都會大學合辦證書課程;舉辦長達三年的全港幼師專業戲劇培訓計劃……Mike總結道,以前教課時,好似散兵遊勇,而教育中心的建立,將滿天星聚成一團火,也讓更多人看到他們多年來堅持的事業。



文 | 編輯部

圖 |香港話劇團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