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你安樂嗎?

文:李梓成






繁喧的香港島炮台山鬧市一隅,有一座文藝氣息濃厚的古建築,紅磚灰瓦,旁邊新落成商廈讓它顯歷史味道,有如來錯了時間,但正是如此「非主流」,才得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者,苦心孤詣,開闢成一片藝術天地,將生活及空間以創意聯繫:在節奏急速的當代都市,如果有空間,如何將其用以創作,讓藝術深入社區,同時亦是創作者思考歷史與現在的關連。


這裡是油街實現,在第三波疫情放緩後,剛剛重新開放。


路過清翠的農圃,轉入室內空間,是油街實現最新的展覽《安樂一課》,邀請到來自AaaM設計工作室的三位建築師蕭健偉、


彭展華及陳樹仁,運用他們空間設計的專長,建造一個舒適的空間讓公眾探討安樂感。當中不是沒有矛盾的,展覽的主題是安樂,但經歷了持續大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社會不安,恐怕不少香港人對這兩字不以為然,作為觀眾,應如何看設計意念與現實的衝突?


佛洛伊德認為挫折是快樂原則受到阻礙而無法實施,人們可能因為在周圍環境中不能找到達到目的所需要對象而受挫,這叫作匱乏。匱


乏安樂感是不少當代人感到不快的成因,欲尋找安樂,藝術或可提供一個方法。《安樂一課》整個展覽運用純白色調:敞開大門,兩旁是白底黑字的介紹展板,步入左側的「安樂研究室」,腳下鋪滿了白色的碎石,天花繞著白色輕紗,連桌子也彷如一塵不染。這一種留白的視覺效果令參觀者發揮想像,思緒自行填補自己生活裏嚮往的安樂。另一種留白是從心理出發,既然生活充斥著情緒,這空間讓人得以平靜,為身心緊繃的一天留個白,重新思考心中被生活洪流掩蓋的想法、憧憬,聆聽心中的片言隻語。


「安樂」兩字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各有不同的解讀,


古時有孟


子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反對怠惰,認為沉溺於安樂終會導致滅亡;上世紀世界大戰,餓殍遍野,安樂的意義是一頓飽飯;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新一代對於安樂可能體現在物質的追求上。每個時代對安樂的定義南轅北轍,倘若刻意選定某時代,難免以偏概全,不但局限創作者的手法,觀眾亦無法代入其中。試想,假如將展覽房間內的純白桌子換成上世紀六十年代「天台學校」書桌,無疑能喚起年長一輩對童年無憂無慮的回味,但其他觀眾則無所共鳴。


由從前到當代,從本地到世界,對安樂的定義轉變彷似鐘擺,尤其2020年的香港時局動盪,被遺忘了的安樂變得重新被需要,《安樂一課》是對時代的回應,有不安,才有課題,既然不能脫離不安,就要找方法去疏導。展覽藉一個以極簡主義佈置的室內空間作為心靈上的立腳點,靜下來思考珍惜的東西。


展覽的七個課題為飲食、人際、環境、美學、 語言、心理及哲學,到了十月將加入「人際學」。前三者真實存在,每天生活耳聞目見,後幾者則遠為抽象。如何能表達、傳意?安樂感能否在人與人之間有可傳遞性?其中一種方法是訴諸文字,在紙上,勉強被方塊字縛住,將種種意念以文字呈現出形態,由形變意。在展覽室右側的「安樂資料庫」收集參觀者對安樂的看法,寫下幾個字代表自己生活上曾出現、或只在腦海縈繞的安樂,然後合而為一,自創一個新的方塊字,然後懸掛在展覽版上。又或,參加者閉上


雙眼,畫出回憶中讓自己感到「安樂」的人。藝術從來不是單向傳遞訊息,而是互動。幾位藝術家會與油街實現策展團隊一起探索、過濾及梳理這個資料庫,記錄時代對安樂的集體記憶,將格局從一個「蚊型」的社區實驗,擴大至研究、城市空間上,可能是研究社會學的題材,又或是規劃設計時考慮安樂的祈願。


油街實現這次邀請蕭健偉及其團隊參與展覽設計,是因為看到了他們近來的創作與城市有著強烈的聯繫,針對本地議題,啟發參與者對社會的想像,與油街實現的願景不謀而合。在油街實現闢出一室展出相關創作,而非在大型公園或藝術場地,完


全是返璞歸真。安樂,看似理所當然,卻不能盡以片言隻語

說明。建築師們將以視覺效果及邀請觀眾書箋,帶領大家一步步詰問到心靈深處。


展覽日期 : 即日起至14.3.2021

香港北角油街 12 號 油街實現

網址:https://rb.gy/gkerwz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