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展覽 | 香港 | 比現實更真實 | a.m.space | 虛實景緻_凌慧珊與李錦青


踏進amspace於上環的展覽空間,一邊是透亮的空冷藍調、另一面是玲瓏的翠綠流光,頓感被輕靈亮麗的氣息包圍,清新撲面,一洗海味街的鹹香。

 

amspace正展出的是年輕藝術家凌慧珊(Heidi)與李錦青(Lewis)的繪畫作品,二人均為去年剛藝術學士畢業的畫壇新鮮人,展出的作品風格廻異,卻同樣有著鮮明的風格與角度。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凌慧珊(Heidi)的油彩作品以具透明感藍色調子主導,調子清冷,渺無人煙,構圖結合遠方的自然景色與近觀的日常物,驟看像是某位導演編排的冷酷異境。稍稍細看,琉璃晶體折射的光線、房間中的空魚缸、海面的透明小船、鹽、浪花與泡沫,無不是因為某種操作而成的狀態,暗示了人在畫框外某處的存在,以虛無證實存在,是heidi對回應主題的重要方式。

 

畫作通過以寫實的方式呈現日常物件、再將虛幻的環境光線作為畫面重要元素,創造了一種超越現實的狀態。觀眾可以在現實和幻想之間遊走,並思考物質與虛擬之間的關係。Heidi描繪的真實物件同時亦是人造的、虛幻的意象卻往往是自然的,兩者矛盾卻並存,真與假實與虛如同鹽花與水氣般,再畫面中靈活轉換。


灣月Moonlit bay, oil on canvas, 100×80cm, 2023

載水Carry water, oil on canvas, 50×60cm, 2024

 

|「虛無是一個容器、一種載體。」Heidi說。

 

然而虛無並非代表空洞或焦慮。眼睛、琉璃晶體和光線表現視覺感知的瞬間,而鹽花則流露眼淚和汗背後的情感。刻畫鹽田梓的水、海浪和氣泡都展現了鹽與水狀態的變幻多端。藝術家以物質的轉化述說故事,透過象徵物表達意義。平靜而冷酷的畫面背後,隱含著轉化後的情感和個人經驗。

 

畢業前Heidi的作品使用多種色彩,但從2023年開始,藝術家的畫作傾向於藍色單色調。根據西門·莫雷(SIMON MORLEY)的觀點,單色系畫作可能被解讀為對真實的否定,以及一種新的寫實主義。Heidi認同這一觀點。她認為顏色不僅是視覺元素,更是情感和意義的表達方式。但藉著選擇單色藍調,畫作更能表現純粹的透明感與敘事的客觀性。這種手法的選擇同時也是藝術家對近年波動的社會環境的回應。年輕的筆法、輕盈的畫面流露的情感,絕不輕省。

 

Heidi透露在之前的創作中曾嘗試將繪畫作品結合燈光與裝置展出。Heidi認為裝置有助其探索物理與視覺表現融合的可能性,未來會朝此方向嘗試,為觀眾創造身臨其境的體驗。


李錦青 Lewis Lee | Under the banyan tree 榕蔭下


李錦青 Lewis Lee | (左) 巷弄 Lane ; (右) Delicacy i 珍味 i

 

| Lewis認為寶麗來代表私密性,如David Hockney等都曾以之表現親密經驗與關係。而拼貼亦增加了作品閱讀的層次。

 

畫廊的另一端是李錦青(Lewis)的平面作品。Lewis的寫實作品有豐厚靈動的筆觸,色彩與主題均滿載著香港地域特色,從雙魚河畔翠綠的色調流動至西營盤的灰啡歷史建築,帶動觀者目光從山水、樹木轉向築構物、車廂與海滂地景,彷彿陪同藝術家經歷與我城一起成長的過程。

 

Lewis兒時一直居住於鄰近內地的雙魚河畔、但畢業後搬到西營盤居住,滿街的舊建築風貌,令他開始對香港的歷史感興趣,也令他重拾攝影這種媒介,是次作品的主要特色正是攝影與繪畫的多種融合。Lewis創作是先予對象拍攝相片、再在打印在偌大畫布的相片影像上用油彩筆觸,或將寶麗來照片直接貼上油畫作品上,做兩種媒介的collage。對於主題的演譯來說,傳統繪畫亦有以有以camera obsura協助勾勒,兩者在主題呈現的本質上或許沒有分別,但攝影創作過程中,Lewis會先體驗與老街坊傾談與對話,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地域文化,然後才將重要角度紀錄下來。西營盤的鄰居多為老人家,對新搬來的年輕人很有興趣,亦願意多分享生活點滴與社區歷史。相比起在畫室中趕製最後成品,攝影期間的交流經驗,成為了Lewis不可或缺的創作歷程,亦是Lewis認為攝影跟繪畫的最大分別。

 

而繪畫對於Lewis,如印象派的創作取向相近,筆畫構作的意義,並非單純的為事物作紀錄,而是將想像融入作品,令作品述說藝術家獨有的故事,表達對主題的情感流動。如Lewis較早年畫的百年榕樹與河伴景色,混合了當刻當地的泥土為顏料,將直觀的感受融合物質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不少作品亦以寶麗來併貼在畫上,Lewis認為寶麗來代表私密性,如David Hockney等都曾以之表現親密經驗與關係。而拼貼亦增加了作品閱讀的層次。

 

另一幅以改為題材的作品,取材自Lewis新家的天台,Lewis與老鄰居共用天台,從與老人家的對話中,他知道了新家所處大廈在未填海前曾位於海邊,而海岸線在鄰居的居住生涯中,逐步向前遷移,變成畫作中的模樣。而畫中寶麗來影像中的樹木,是鄰居在天台種的各種盤栽,植物的根,隱喻了居民對此地的歸屬感。

 

展覽作品中筆觸部分比較少的作品,是刻畫薄扶林界石的作品,作品用舊郵票貼在界石的打印照片上。界石的位置與用途、背後香港與香港島的分別,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城的建立與今天的關係、當日石排灣附近的香港圍由於客家口音成為了整座城市的名字等等,Lewis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Lewis邊在城市中遊走,邊翻閱歷史文獻與資料,從鼠疫、都市發展、移民潮、回歸,不希望遺忘。在1998年生的Lewis,未經歷過舊香港的時代,在創作過程中,坦言除了認識社區文化、老香港的質感,亦對上世紀的香港發展歷史產生了不可分割的情感。Lewis認為,歷史跟當下的關係不能斷裂,自己生於九十年代的最後一代,歷史是一種文化札根、歷史的作用是與當下對照,讓我們得以立足,再邁步向前。

 

| 生活空間是我們存在和體驗的基礎

 

兩位藝術家對於生存、經驗和情感之間的關係均有著獨特的見解。生活空間是我們存在和體驗的基礎,而經驗和情感則是我們對存在的感知和回應。畫作嘗試通過將現實和虛構元素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體驗。觀眾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平靜、冷酷、超然等感受,並從中演化為自己的經驗和意義。


 

撰文 | Haynie Sze

圖片 | a.m.space提供

展覽 | 2024年3月23日至4月27日

地址 | 香港上環永樂街172號永富商業大廈6樓602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