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ean-Michel Jarre電音野心家

文、圖/袁智聰


現年67歲的法國電子音樂先鋒Jean-Michel Jarre。

以往每當華文媒體要說到Jean-Michel Jarre這位法國傳奇電子音樂先驅時,總有兩個老生常談的點子:


1. JMJ早在1981年10月已歷史性地遠赴中國大陸,於北京及上海舉行巡迴演出,重點是他為首位在後毛澤東時代來到中國公演的西方樂手(比起英國流行樂團Wham!還要早4年),這次演出的錄音在翌年(1982年)發表成雙唱片現場演出專輯《The Concerts In China》,包括他特別為這次訪華之行而創作的經典曲目〈Fishing Junks At Sunset〉(漁舟晚唱) 。

2. 1994年,重建後的香港大球場開幕,當年港英政府重金禮聘這位法國電子音樂大師為大球場作盛大開幕表演。


我常笑言,這兩點可以列入我們的音樂文化通識課程題目。雖然,如今很多媒體工作者都已不諳JMJ的來龍去脈了。


認識JMJ的重點,不僅是他作為70年代的Synthesizer Music電音先鋒之一,他亦是孜孜不倦的音樂野心家。現年67歲的他最新音樂出品,是與15個不同世代之音樂單位合作的《Electronica 1: The Time Machine》專輯,也是其《Electronica》系列的首章。


一切由「氧氣」開始

對於我們這群電子音樂愛好者而言,Jean-Michel Jarre最叫人津津樂道,是他在1976年發表的首張官方專輯《Oxygène》驚為天人,是70年代其中一張最具劃時代意義的Progressive電子音樂/Synthesizer Music經典名盤,樹立其未來主義得來又富有歐陸浪漫色彩的電音風格,好讓這位來自法國的電子合成器演奏家,得以與德國系電子音樂先鋒Tangerine Dream分庭抗禮。這張專輯更為JMJ帶來重大的主流商業成就——當年除了在法國稱冠外,還登上了英國排行榜亞軍,成為一時佳話。


Jean-Michel Jarre在1976年發表的首張官方專輯《Oxygène》,是當時驚為天人的歐陸Progressive電子音樂劃時代經典。

從成名作《Oxygène》,到1978年的《Équinoxe》和1981年的《Magnetic Fields》(他首次採用Fairlight CMI的唱片),都是我心目中JMJ最令人回味無窮的電子音樂經典。毋庸置疑,整個80年代,JMJ的電音創作無論是科技上抑或意念上都不斷革新。對大眾而言,卻只記得這位樣子俊朗的法蘭西電子音樂巨星,還有激光表演、大放煙花、叫人看得嘆為觀止的盛大戶外演出,以及他在舞台上所採用的激光豎琴、巨型發光鍵琴等特製電子樂器。


即使多年來JMJ不停地出版唱片、發行新作,但到某個階段,我卻察覺到他有點「食老本」的傾向。1997年他為《Oxygène》帶來延續篇《Oxygène 7-13》已見端倪,到了2004年嚴選其舊作重新闡釋成5.1形式的《Aero》專輯,以至為《Oxygène》面世30週年而重灌成2007年出版的《Oxygène: New Master Recording》,不禁懷疑他是否江郎才盡——尤其是當你聽過2007年那張乏善可陳、風格有點過時的前作概念專輯《Téo & Téa》的時候。


集各家大成的電音旅程

《Electronica 1: The Time Machine》這張「合作式專輯」的重點,是每首曲目都由JMJ聯同來自不同世代、彼此獨當一面的音樂單位合作,共15個名字的星光熠熠陣容,絕對一時無兩,他更會親身與合作樂手共處錄音室面對面工作(而非只通過互聯網來交換音檔),的確是JMJ的創舉,何況來年還會有《Electronica 2》面世。


《Electronica 1: The Time Machine》裡JMJ與15個獨當一面的知名音樂單位合作,陣容一時無兩。

在跨越4個Decade的電子音樂旅程下,正因JMJ之鼎鼎大名,才可招攬到這樣的合作陣容——同輩的電音先鋒傳奇如德國柏林Progressive電音宗師Tangerine Dream、電影配樂作曲家John Carpenter、前衞女音樂家Laurie Anderson、殿堂級搖滾界的Pete Townshend(The Who),80年代電音代表人物Vince Clarke(Depeche Mode / Yazoo / Erasure),到90年代電音巨星3D(Massive Attack)、Moby、Air、千禧世代的Boys Noize、Armin van Buuren、Gesaffelstein、當代電音流行曲女生Little Boots,以及電氣夢幻流行樂的M83和迷幻電音的Fuck Buttons等獨立音樂界人士,一時無兩。


作為電音愛好者,我會說與Tangerine Dream合作的〈Zero Gravity〉比他們的近作更像其70年代的Progressive太空電音(也是其已故靈魂人物Edgar Froese的最後錄音),Vince Clarke的〈Automatic〉兩部曲是多麼精采的歐陸電音,Gesaffelstein的〈Conquistador〉之冷洌德國派Techno亦甚棒。另一方面,我也會告訴你M83的〈Glory〉跟其自家作品分別不大,Pete Townshend的〈Travelator (Part 2)〉之電氣搖滾風格好像停留在90年代,再度合作的Laurie Anderson,其冷靜而深邃之作〈Rely on Me〉後即接上Armin van Buuren的Trance舞曲〈Stardust〉又似乎太突兀,而Lang Lang演奏鋼琴的〈The Train & The River〉正是為大中華市場而設。


《Electronica 1: The Time Machine》不是甚麼驚世駭俗之作,只是JMJ在吸納與收集各家之大成而來,陣容鼎盛的專輯而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