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鮑羅丁四重奏

文:夏康


雖說,在西九依然遙遠如夢之際,香港文化中心大概是本地演出場地之首。然而,霓虹下,於維港對岸相伴相望的香港大會堂,卻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那陪伴香港音樂人才成長的舞台,那見證香港建築風格變遷的現代主義作品,還有那昔日國際大師於香江留下的階世餘韻。歷史造就風格和價值,讓人和地方變得獨特。另一方面,對岸音樂廳的燈光再是美輪美奐,卻總是抵不過大會堂簡樸空間裡的結實之音。新不如舊,是感性懷想,也是現實的無奈。


適逢香港大會堂50周年,一連串的誌慶活動,讓你我在今天的色彩和聲音中呼吸半世紀以來的藝術氣息。當中,兩場重要音樂家來港獻技的音樂會,更是樂迷期待、全場滿座之盛會。四月二十五日晚的音樂會,殿堂室樂組合鮑羅丁四重奏再臨香江,先是奉上柴可夫斯基F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作品22,再而聯同鋼琴家Ludmila Berlinskaya,演奏蕭斯達高維契的g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57。這年過六十載的蘇俄室樂泰斗,一九九六年首次訪港,當年的音樂會正是在大會堂舉行;2003年之行因SARS 取消後,鮑羅丁四重奏於2005年再次於大會堂為香港樂迷獻奏,成為愛樂者們的珍貴回憶。當年,四重奏的創團元老中,唯一在世的大提琴家 Valentin Berlinsky 以年過八十之齡在台上為音符滿注力量,有誰會不被感動?今天,故人而去,新加入的大提琴手 Ruben Aharonian 再是造藝非凡,筆者依然懷念,前人獨有的室樂凝聚力。至於Valentin Berlinsky的愛女Ludmila Berlinskaya,其於琴鍵上施展的花拳繡腿,也實是未能在譏嘲殘酷的蕭斯達高維契作品中與沉重圓熟的弦樂奏者們分廷抗禮。「輕巧雕琢」與「輕挑敷衍」,只差一線。幸好,這仍然是非常值得欣賞的音樂會。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老牌室樂組合相繼消失。繼不久前東京四重奏宣佈解散後,鮑羅丁四重奏和茱莉亞四重奏等,真的是最後中的最後了。雖說,青出於藍勝於藍,但後輩們的現代音色風格,卻遠遠異於前人的溫厚和凜然。鮑羅丁四重奏,以其權威性的蘇俄音色,演奏蘇俄的柴可夫斯基和蕭斯達高維契,雖然慢熱的演繹比不上其昔日威風,惟那原汁原味的聲音色彩,已值回票價了。


另一場於五月六日舉行的音樂會,則是兩位斐聲國際的中國音樂家 - 結他演奏家楊雪霏和大提琴家王健的二重奏。楊雪霏最近的巴赫專輯,筆者曾於另一媒體中高度讚賞。然而,音樂會開首的巴赫g小調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楊雪霏改編的結他獨奏版),奏者的演繹卻傾向淡薄 – 這或許歸咎於錄音和現場演奏的聲效之別。遺憾的,是她於終章《急板》的演奏中犯了兩次錯誤,只好在飛快旋律中讓音符勉強接上。要不是她淡定處理,其場面大概會非常尷尬。而楊雪霏和王健合作的舒伯特六弦大提琴奏鳴曲,亦令人婉惜。以結他改篇取代舒伯特豐富的鋼琴篇章,對結他奏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吧。當晚台上,楊雪霏徐徐奏出其溫婉細膩,使王健一方面經營其美不勝收的旋律線條,另一方面卻要苦苦遷就伙伴的拖泥帶水,吃力不討好。下半場的多首小品,結他的角色略較次要,二重奏的效果才變得鮮活有趣。


兩場誌慶音樂會,盡顯大會堂音樂廳的聲音優勢。感謝節目安排者的心思。



評論場次

2012年4月25日,晚上8時,香港大會堂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