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仁評梁祝·傳說

文:藝仁。詩人、藝評人。


香港舞蹈團的《梁祝·傳說》是「一場大型舞蹈詩」,場刊上如是說。


不說是舞蹈劇場,可能是為了提醒觀眾將劇場性抹去,雖然劇場的元素始終是整個演出的一個重要部份,但只是演出了故事的片段、情感或是某個符號,如《牛郎與織女》的男女相隔不相望、《白蛇傳》中白娘子的白衫(還有一條長白布作為蛇尾)、許仙的書生氣、綠色的油傘,又如《孟姜女》中壓迫感強烈的音樂、勞役的苦行,都無意交代情節,只是以舞蹈表達了對原著的擷取。


《梁祝》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無獨有偶,都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故事早已深入民心,《梁祝·傳說》也無意將經典的情節搬上台,而是選擇了與音樂作出結合,故特意加上了香港愛樂團及香港弦樂團的現場演奏。尤其是第二幕的《梁祝》,除了舞蹈,還有交響樂的同台演出,可見音樂與舞蹈處於同等地位。如上文如說,第一幕的《牛郎與織女》、《白蛇傳》、《孟姜女》都有一些原著的線索,《梁祝》反而是看不到的,如著名的祝英台男扮女裝、十八相送亦沒有出現,相信《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已成為了代表《梁祝》的最佳符號,所以沒有呼應的必要。而然,音樂不是片段式的配樂,而是有延續性的,單單是音樂本身已經可以獨立演出,加上舞蹈是互為輝映,兼且劇情性,原著的視覺符號已被大大削弱,台上的眾多元素同時搬演而不感雜亂無章,音樂與舞蹈兩者大底上沒有衝突。


總體來說,《梁祝·傳說》的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強調肢體的大幅度迥旋,舞姿行雲流水,與激越的音樂相配。音樂本身已經「搶耳」,舞蹈也就要以強烈的視覺效果搶回觀眾的眼球,這倒是相當合理。無疑,當音樂及舞蹈也是色彩鮮明的時候,整個演出就偏向印象化、浪漫化、感情外露,失去了靜觀的凝視,如細緻的肢體變動如何刻劃人物的精神面貌等等,氣氛的持續高漲反而將情感壓平,稍欠起伏。


演出特意以現代青年人穿插於四場演出,對四個迥異的故事作出了整合,把傳說拉到了現代人的語境,最為明顯的是尾段《梁祝》之中,多名舞者身穿現代舞衣圍著古裝女子(祝英台)的一幕,就令人想到愛情的壓迫於古今盡是相同的,祝英台最後不穿古裝,化身白衣女子,不啻是「化蝶」的變奏。



評論場次:2014年6月15日·晚上7時45分·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