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肥力
攝影:Keith Sin@Hiro Graphics,由香港話劇團提供
零八年後台灣出現不少關於審視文化歷史作品,可能經歷了八年民進黨執政的鬱悶,不同人士對本土化有更多反思,當中包括台南人劇團《閹雞》、吳念真《人間條件》、鄧雨賢《四月望雨》等,《寶島一村》也於零八年出土。我沒看過前述的三個作品,而因《寶島一村》來港作中國巡迴最後一站演出,才得以趕上一看。然而如觀眾抱有觀摩台灣眷村歷史或其反思,或者會有所失望,正如編導賴聲川在場刊說這不是歷史記錄而是情感記錄。在開宗明義呈現大情感小事實的方向上,我發現《寶》並沒如媒體炒作一樣與眷村文化緊密扣連,而只是來一場大舞台的大演出,由舞台名導賴聲川配上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聯合編導,及一眾實力演者及大設計師,塑造大中華血濃於水小人物懷舊感傷。
演出一如賴聲川的風格,在人情細事上盡見功力,調度刻畫甚見分寸。單是邊看邊聽觀眾反應,笑聲不斷,掌聲全場,更加是大家也感動得鼻子都酸了,從感動人心的角度來看演出是成功。這主要靠擠在眷村的三家父母兒女各有前因各自傷,在人情、生活交織了很多可笑又感人的片段。當中大多人脈線索也是父母輩你爭我吵,下一代戀愛不得的老氣故事,但還有一些精心佈局,不着痕跡的舖敘,卻流露出更大的感傷。如冷如雲故事便是代表,丈夫李子康被疑投共一去不返,她便委身於老周家中,受盡周遭以共匪之妻惡名撫養孩兒,也在丈夫友人吳將軍的家打工。然多年後卻被吳太太趕走,爆出原來吳太太一直忍受冷與吳有染,冷欲自殺最後又回來,更在多年後子康老年回台見面,才道出一直有寫信給吳將軍代傳,但冷卻從來沒收到。觀眾才冷然在幾個場面的細節中整理出原來有吳自私地收起子康消息欲與冷來往,那邊同性戀的老周只是幌子。但多年後人事全非,正如老年子康說是歷史給他倆開了個很大的玩笑。
然而,即使這些人情細事在台灣中國美國香港賺盡幾多熱淚,說白了也不過是舉目華人地區可見的鄉愁配上擠迫戶情節,幾十年來不知台港多少電視節目可見。或者賴與王正是以高度濃縮的編排,那場刻意置放大圓桌在台中央的同檯吃飯或梗要擠在台前拍個大合照的《真情》橋段,是欲以勾起在各自華人文化中這些像《七十二家房客》一樣的溫馨人情想像。可以說觀眾某部分的淚是因為憶起類似的電視內容而流的也不為過。正如上述所言,它確實有其藝術意義,只是《寶島一村》打着緬懷眷村文化旗號,卻沒多反映眷村生活,那種在幾許笑位之後不是一個反思,而是另一個笑位的舖陳,眷村及隨之文化便成為被消費的廉價符號。演出起始十五分鐘確實有小人物置身大歷史的感覺,如開初描述國民黨敗走台灣,在輪籌分配房屋時各人為討生活連自己的姓氏也可以拋棄,人除了生命便一無所有,卻仍想咬緊牙關與家人共生,確實很有歷史感傷,也感動了我。然及後場上便一直充滿搞笑或典型的人情冷暖,軍眷沒有軍眷點滴風範,人物失去歷史的重量,而只是集體回憶下幾個可親可愛的街坊,便有點無聊。我不是說故事需要蕩氣回腸,眷村人物就需要背上整體歷史刻苦下去,而是演出何曾令不太懂台灣的香港觀眾了解更多眷村文化,對這段離我們不遠的歷史有所反思?例如演出一段是白色恐怖時期老趙被政府抓去,最後又平安放回來。老趙平安,還和老婆兒女開玩笑沒問題,但在笑聲掌聲之間,我們何以感覺到從中滲出對歷史的幾許恐懼及生活壓力?最終台上人物只是暫居眷村,遊覽時間,沒有真正拾起當時當刻的一陣的沉重。現在演者就像今天的旅客,走到被改建為文創空間的眷村遺址,舉起照相機拍個照,喝杯咖啡撫摸牆壁懷緬一下,便感覺良好能與文化親近。
正如王偉忠強調,故事僅是他對眷村生活的回憶加上資料搜集,非關反映歷史。我可理解為何他們選取現在以懷舊與人情為主打,顯然是要令大中華地區不同文化及背景的受眾共鳴。只是以編導他倆超然的地位,如真的要做個大眾受落,消費眷村文化美好的作品,何以在劇場?劇場不是大眾文化,一場僅一二千觀眾的演出,不可能與電視、電影、網絡大規模輸出比較。但從結果而言,他們判斷準確,劇場因着不可複製及演者直接輸送情感予觀眾的特性,有一種提升文化價值的魔力,令廉價而平凡的天津包子,也能一躍成為令人感受溫暖的文化品牌(演出朱太努力繼承了趙老太的包子手藝,而劇終後會場則為觀眾派發包子)。
觀賞場次︰2014年1月12日‧下午2時30分‧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