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奕華 曾任電視台及電影編劇,九一年成立「非常林奕華」,至今創作及演出了逾三十齣舞台劇目。積極參與評論、主持節目、教學、出版等不同範疇的文化活動。著作包括最近出版的《等待香港》系列。
一個人到外地渡假的女性是否愈來愈多我不知道,但三三兩兩遨遊闖蕩無疑有增無減——內地的、日本的、韓國的女遊客們不乏以姊妹團形式成行。我在台北短暫停留的一個月內,酒店的早餐時間便有看不盡的年青女客進進出出,教我不能不想到十分政治不正確的問題:為什麼都不是與男仕結伴?
當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男友陪伴在側所看到的風景會特別美麗,相反,一定會有女性認為基於兩性興趣上的差異,旅途上一男一女的配搭反不如全女班來得隨心所欲——例如,一般男性就是沒有耐性逛街購物。又或,她和他是為了更進一步互相認識而遠遊,卻可能因試圖取悅對方而覺得綁手綁腳。如果說旅行是給人提供釋放自我的空間,那便不難理解女性為何會情願與同性同行也不選擇能在旅途上「照顧」她的男性。
甚至,如果她是夠大膽,她可以仿效好萊塢電影《緣份精華遊》(The Holiday)中的兩位女主角般,不單孤身上路,更是說走就走。她們的姿態之所以如此瀟灑,主要是「沒有損失」——英文說「got nothing to lose」,意指能賠上的早已輸光光,再下來只有賤命一條,因此不怕放開手與豁出去。琪溫絲莉在片中是和《BJ單身日記》女主角有著同一命運的多情才女,三年來苦戀的花心才子忽爾宣布新娘不是她的婚訊,不堪一擊之下,她答應與金美倫戴雅絲互換房屋來逃避現實。遠在洛杉磯的金美倫也不比家在英格蘭的琪溫絲莉好上多少。她的經濟狀況雖比溫絲莉小姐充裕,但男朋友的無法專一卻不遑多讓。同病相憐的兩女飄洋過海到了對方的家並因此而與對方有關的男人結下良緣,結局當然是闔家喜慶親上加親——片名《The Holiday》,本來就是為了要在去年聖誕上片而改的(吧?)。
在我觀看的那場,影院內常有女性的咭咭笑聲可聞,表示片中的對白和處境都深得她們認同——請別忘了該片是由女導演掌舵,何況她還拍過《偷聽女人心》(What women want)?致使大多數(女)觀眾都會因為有所共鳴而原諒了故事的累贅、篇幅冗長、節奏緩慢、導演手法笨拙等毛病。你可以說,那是導演的心理戰術勝過了其他一切,才會令一部電影在感覺和味覺上更像一盤爆米花。
電影的份量無足輕重,那(女)觀眾們喜歡的又是什麼?當然就是「一個人流落異地仍能生存」的夢想在電影裏成真,而且她們更在「放假」(做自己)的期間走出情傷陰影,蜜運成功之餘,還把自信重新建立。一次假期可以有三大收獲,誰說不會叫一眾單身女性都想離開工作崗位找尋新生?
有趣的是,蜜運成功之後,可能也是假期限額全部用完的象徵——有說女人一有了家庭便不會再有假期可放:相夫、教子、家務等等女性「天職」將使一個女人無法投入全身心的解除束縛,「放假」於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扮演者來說,將是別人的享受,而她,只可以藉一張戲票的代價把對自己的期盼附托給銀幕上的大明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