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歌德搖滾在香港

文/ 袁智聰

沉迷音樂又喜歡用文字解讀音樂的香港升斗市民,人稱樂評人,一寫20多年,曾創辦音樂雜誌《音樂殖民地雙週刊》(MCB)。文字現散佈於中、港、台的平面及網絡媒體。



前英國傳奇性歌德搖滾(Gothic Rock)教祖樂團Bauhaus主唱Peter Murphy將會在11月28日重臨香港,舉行其《Peter Murphy:Mr. Moonlight 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而他這次的《Mr. Moonlight Tour 2013》世界性巡演,更是為了紀念Bauhaus成立35週年,而會如數家珍地重新演繹Bauhaus的歌德搖滾經典曲目。對於香港的歌德信徒來說,這毋庸置疑是一個叫大家歡喜欲狂的天大喜訊兼盛事。


英國歌德搖滾自80年代初起入侵香港,這種撲朔迷離、懾人心魄的闇黑蒼白另類搖滾美學,從前對香港的獨立音樂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因而孕育出我們本土的歌德搖滾樂團來,甚至曾幾何時是香港獨立音樂體系的一大主流。也是何解在多年來香港仍有一眾矢志不渝的歌德信徒。



歌德搖滾美學

來自北安普頓的Bauhaus,公認為第一隊歌德搖滾樂團、開創了歌德搖滾之美學,Peter Murphy、Daniel Ash、David J與Kevin Haskins所打造出的歌德搖滾風格亦是那麼獨樹一幟,無出其右。正因為Peter Murphy等人具備的藝術背景,Bauhaus的歌德搖滾亦得以呈現著一種藝術搖滾的素質。


事實上,Bauhaus帶來的歌德之音,並不獨只是在營造著恐怖黑暗神秘氛圍的後龐克搖滾樂。在Peter Murphy的戲劇性唱腔下,樂隊的獨當一面之處,是在其作品裡彰顯出他們的多元性音樂元素。比如樂隊向1931年吸血殭屍電影《Dracula》主角Béla Lugosi致敬的1979年的首張單曲〈Bela Lugosi's Dead〉,曲中的深邃空洞疏離感覺,是源自牙買加Dub樂演奏肌理與音效處理;〈Kick in the Eye〉踏著的Funk樂的步伐而來;〈All We Ever Wanted Was Everything〉是他們的民謠歌曲;同時他們亦通過改編T-Rex的〈Telegram Sam〉、David Bowie的〈Ziggy Stardust〉來表現其Glam Rock根源;甚至在作品裡蘊含著種種實驗性手法。Bauhaus的歌德搖滾是殊不簡單的一回事。


Bauhaus在1978年成軍、到1983年解散,樂隊只曾出版過4張官方專輯(後來兩度重組的他們亦終告在2008年發表了樂隊相隔了25載的第5張專輯),但他們的每首作品都是樂迷心目中的經典。


歌德襲港

早在1983年5月24日,解散前夕的Bauhaus已曾來過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在尖沙嘴新世界中心New York New York Disco舉行《Bauhaus in Concert》音樂會;然後到了1988 年6月14日,Peter Murphy以個人名義來港演出,地點是那些年的「搖滾聖地」紅磡高山劇場。所以這次Peter Murphy將於九龍灣展貿中心Rotunda 3舉行的《Mr. Moonlight Live in Hong Kong》,已是這位歌德搖滾教父第3次訪港公演,一別25年——足足有四分一個世紀。而他更是整個西方歌德搖滾體系裡訪港次數最多的樂手,也難怪香港的歌德信徒每次說起Peter Murphy這個名字,親切感便油然而生。


比起台灣或中國內地,讓香港這塊前英國殖民地所引以為傲,是當年我們曾目睹過好幾隊Post-Punk / Gothic世代名團登陸香港演出——無論是歌德搖滾殿堂的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與Bauhaus,以及由後龐克先鋒Joy Division改組而成的New Order,都曾在1982至1985年間空降香港舉行音樂會。更別忘記,如The Police、The Clash、Japan、Classix Nouveaux、Chrissie Hynde的The Pretenders、Bob Geldof的The Boomtown Rats、Boy George的Culture Club、Depeche Mode等一籃子新浪潮世代的英國知名樂團,也曾在80年代初的前後幾年間蒞臨香港演出過,見證著「英倫新浪潮音樂入浸」之現象。那不但衝擊著當期時的本地樂迷,即使當年你太年輕而錯過了他們的訪港現場演出,但仍可以體驗到這群英倫新音樂之聲所留存下來的影響力。這是何解我們這群哺食新浪潮/後龐克乳汁長大的香港樂迷,在骨子裡對英倫音樂都有著一份情意結。


也因為當年我們曾具體地在80年代遇上英倫Post-Punk / Gothic音樂的襲港,那或多或少是足以孕育出本地歌德搖滾樂隊的一大因由。反之,那個年代在台灣抑或中國大陸兩岸,卻看不見有何歌德搖滾樂團出現。「華人歌德搖滾」大抵是當時香港獨有的獨立音樂生態。


香港歌德搖滾圈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之間,曾幾何時歌德搖滾與重金屬搖滾是香港獨立音樂圈的兩大主要流派,彼此分庭抗禮。這兩類風格的樂隊得以討喜到當期時的「地下搖滾樂迷」,除了音樂上的感染力之外,毋庸置疑是樂隊們站出來都得以入型入格。


正如當年歌德搖滾,無論組樂隊的一群抑或樂迷受眾,他們對這門另類搖滾風為趨之若鶩,那不僅是祟拜其音樂上的頹靡深沉感覺與急激張力,勾勒出年輕世代那空虛迷惘而又憤世嫉俗的壓抑心靈,而他們的一身酷極了的黑衣裳,也是這個歌德族群跟世俗抗衡的態度。


比如Black Church和Octave of Prayers,是在1986年間最早出現的香港歌德搖滾樂團。然後,Octave of Prayers的主唱兼結他手Kenny、Black Church的結他手Alien及鼓手Mayfair Z(又名亞式),再加上來自Commune Rivals / Almonds on the Ground的Felix,他們在1987年另組成The Martyr更成為獨立搖滾圈之一時佳話,他們最為樂迷津津樂道,是在1990年自資出版了首個卡帶專輯《Secret》,成為1990年前後最鋒芒畢露的香港獨立樂隊。The Martyr的出現,也標誌著香港的歌德搖滾樂團,由從前以玩奏改編歌曲為主(原創歌只有寥寥可數),而開始全盤創作自家作品。香港的歌德搖滾圈亦得以形成。


然後,要數90年代中期香港最當時得令的獨立樂團,又怎可缺少Virus這隊歌德搖滾隊伍呢。當然,在那些年我們還有過Octavian(Octave of Prayers分支)、Farina(Virus前身)、Survivor、The Scripture’s 2、Narcosis等本地歌德搖滾樂團。


來到2013年,就在《Peter Murphy:Mr. Moonlight》香港場演出舉行前一星期,一群歌德信徒——不同年代的香港歌德搖滾樂手,亦將會在11月22日於中環Backstage Live帶來一場《Who Plays Mr. Moonlight》音樂會兼派對,為Peter Murphy的音樂會作熱身與向Bauhaus致敬。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