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山水畫境

文:楊偉傑。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兼任講師。

多媒體看來已成為中樂必不可少的表演元素。繼前年的「千水情」、「千年之聲•鐘樂龢鳴」後,香港中樂團再一次在新樂季開始時推出超大型製作。民族樂團與現代科技的無縫接合,於9月19和20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成功展現。香港中樂團與浙江民族樂團一百多人的龐大陣容,加上九米闊三米高巨型螢幕,讓這兩場「山水畫境」樂季開幕音樂會更添色彩。


首場演出以香港作曲家羅永暉的《毫飛集》揭開序幕,〈造境〉、〈清音〉、〈疊彩〉三個樂段一氣呵成。作曲家利用彈撥樂、簫、塤、管子、胡琴等樂器的音色變化與交疊,以及各個音塊的結合,營造出濃淡有致、變化多端的音響效果。閻惠昌的指揮如同即席掃毫,手上妙筆生輝,指揮棒端毫飛畢現。


在由五個樂章組成的點題作《富春山居圖隨想》組曲中,整個音樂廳的亮點在一幅「會動的」《富春山居圖》上,這卷元代黃公望鉅作的多個細微之處被一一放大,並加入動態場景。在先進科技的配合下,畫面與音樂顯得更為緊密。


姜瑩創作的第一、五樂章《天地龢鳴》、《山水合璧》,以及與王直、王次恒譜寫的《聽風醉月》均十分富電影感。音樂以大型的旋律線條與和聲的轉換,加上樂器領奏樂段時的適度襯托,使音樂動聽之餘,也不會搶去畫作的風頭。第一、五樂章同時加入了大笛獨奏和鄭培欽的女老生吟頌段落,在首尾呼應的同時,更是畫龍點睛。末段的主題有強烈的日本作曲家久石讓曲風,似曾相識的旋律、溫暖的和聲,讓觀眾非常投入,並把音樂會帶進高潮。


劉湲的第二、四樂章《流水行雲》、《秋山聞道》風格則全然不同。劉湲比較注重音樂中的色彩變化,創作手法較為現代,運用了大量複調對位技巧。在第四樂章中彈撥樂的仿古琴演奏尤為顯著。閻惠昌面對著過百人大樂隊,有極佳的掌控能力,鬆緊與強弱恰到好處,指揮動作瀟灑大氣、剛柔並濟,在樂句、節奏上的動作處理更令筆者為之神往。兩位作曲家的樂章以梅花間竹的方式排序,在主題一致的基礎上,風格的不一讓音樂更為多變。


第二晚演出的主題為《西湖夢尋》,兩團聯合把浙江民族樂團的優秀作品呈現。歷久不衰的《漁舟凱歌》對兩團來說都是駕輕就熟,不過筆者的耳朵還是比較習慣原來的老版本;錢兆熹的《西湖夢尋》和王天明的《春閨夢》則令筆者印象深刻。兩者皆是夢,創作手法各異。錢兆熹的作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屬於較為新穎的,但他卻把傳統意韻融入其中,顯得不落俗套;《春閨夢》則以《牡丹亭•遊園驚夢》的意象作發揮,在淡淡的音樂背景下,領奏曲笛的演奏員抑揚頓挫,有如一杯醇厚芳香的美酒,酒不自醉人自醉,縈繞在江南山水的美夢裡。


筆者兩晚所坐的位置均有所不同,在樓座正中前方欣賞首場演出時,樂隊各個聲部演奏出來的聲音都比較清楚,層次也較為分明;次晚則轉至堂座正中,音效感覺則稍為遜色。當筆者聆聽同一首樂曲時,次晚的音樂內部結構就不夠清晰,相信是由於音樂廳本身的設計所致。這個巨型樂隊也同時使用了環保胡琴與蛇皮胡琴,低音弦樂則統一使用了環保革胡,效果也是不錯的,兩晚演出的第一首加演曲目《良宵》可以體現出來,其後的《新賽馬》與《火車托卡塔》則是典型的安可曲,旨在把觀眾的情緒帶動起來。


評論場次:2014年9月19-20日/晚上8時/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