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是Decca手上抗衡EMI旗下藝人普爾文(Itzhak Perlman)的皇牌,也是最早靠唱片揚威國際樂壇的韓國女小提琴家鄭京和,2011年於傷患後複出,今年終於到臨大中華舞台,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獨奏會是其中一站,為我們帶來一場令人深思的演出。
今年六十五歲的鄭京和成長於音樂世界,自小就顯露過人音樂才華,從唱歌到鋼琴到最後遇上一生中最愛的小提琴,九歲就公開演奏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已注定是小提琴界的明日之星。在美國茱利亞音樂學院求學期間隨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學習,並得到西格堤(Joseph Szigeti)及戈德堡(Simon Goldberg)指導。1967年贏得利文特里特國際大賽(Edgar Leventritt Competition)後事業平步青雲,1970簽約Decca唱片公司成為旗下藝人後,藉著唱片及頻密的各地巡迴奠定頂級大師的地位,可惜至2006年因傷患而得告別舞台。2007年起,鄭京和宣佈返回母校茱利亞音樂學院任教,世人都以為她已決心退出樂壇。但是五年的休養過後,2011年還是決定重返樂壇,於她與姊姊大提琴家鄭明和共同出任藝術總監的韓國大山音樂節復出。
這次從大中華巡迴演出包括北京、廣州、深圳、澳門、香港、台北及高雄。澳門場次曲目是貝多芬第二小提琴奏鳴曲、葛利格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以及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從澳門場次所見,鄭京和的技巧不得不說已退化不少,猶以運弓技術為嚴重。她的招牌式大動作揮動右臂的硬橋硬馬運弓仍在,可是轉弓時已無法做到乾淨俐落,夾雜了不少雜聲,音色也比以前更粗糙。而音準方面也無復當年,尤其當晚葛利格第三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一開始令筆者不禁搖頭。
可是,撇除已經不再完美的技巧(她當年可是小提琴界著名的完美主義者!),她在音樂中表達的剛強個性卻是比她盛年時期有增無減!從早年出道,鄭京和已經充滿的男性化陽剛的風格,現在聽來仍然有火。而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她對樂曲的理解,比起黃金年代更見深邃,也多了一份蒼桑。法朗克奏鳴曲的終樂章,尾聲之前主題再現的部份,音樂突然從慷慨激昂變成幽鬱的喃喃自語,這處理絕對令人動容。
是次伴奏的美國鋼琴家肯納(Kevin Kenner)是鄭京和近年的主要拍檔,來頭不少,曾是波蘭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銀牌得主。自小赴波蘭學習,獲獎後先後重返美國及旅居德國繼續深造。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任教一段時間後,移居波蘭至今。他的鋼琴音色通透,與鄭京和非常合拍,兩件樂器的對答與默契令人嘆為觀止,他們的精彩合作,超卓地證明小提琴奏鳴曲是「室內樂合奏」的而非「有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
一曲既畢,不少觀眾高呼bravo。encore的三首小品(艾爾加《愛的禮贊》、舒伯特小奏鳴曲、克賴斯勒《愛之喜悅》),也許鄭京和的心情以至樂曲本身都更輕鬆,技術上的「完成度」比三首奏鳴都要高,讓台上台下也樂不可支,觀眾聽罷《愛之喜悅》更是全場standing ovation。筆者不禁想,以她現時的狀態,有否想過只演奏小品?這位有名的「完美主義者」為甚麼明知已不可能做到「完滿」而仍要演奏大曲(她去年更完成了巴赫六首無伴奏組曲的錄音)?她如何面對自己已經風華不再的事實?她是如何自處?
「老驥伏壢,志在千里」,既然鄭京和也能放下對完美的執著,繼續拼盡全力在舞台上為觀眾表達她已昇華至更高層次的藝術修養,筆者想,我們作為觀眾,不妨打開心扇,欣賞那足以憾動人心的偉大靈活。
評論場次
2013年10月24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