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煒森評Of Human Scale and Be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把作品還給空間的優良示範

岩崎貴宏、草間彌生、梁美萍、劉建華等藝術家的名字,有的是亞洲或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有的在本港的藝術圈中炙手可熱,對當代藝術有所認識的觀眾不會感到陌生。不論是商業畫廊、香港國際藝術展(ARTHK),還是大大小小的展覽中,亦有不少機會能接觸到他們的作品。香港藝術中心這次找來他們為《Of Human Scale and Be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作展覽,單論藝術家的名氣,已足夠引大多數人慕名而來,然而,觀眾的著眼點會否只是集中在藝術家身上,而忽略了當中的展覽概念?


作為一個大型年度展覽,這次邀請了九位亞洲當代藝術家,包括N‧S‧哈夏、何子彥、岩崎貴宏、草間彌生、梁美萍、劉建華、吳鋌灝、阿迪提亞‧諾瓦里及垂直潛水艇參展。在當代藝術的架構中,展覽概念與展示作品的份量同樣重要,從藝術家的陣容,加上展覽引言中提到這次展覽的概念在於個人與周遭環境下的關係,聽上來相當吸引。但對於策展來說,參展藝術家的名氣愈大,便愈難在展覽中呈現展覽概念,因觀眾的注意力很多時都會集中到某些藝術家及其作品上,而非展覽中的總體經驗。以岩崎貴宏的作品為例,他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如利用布或織物而做成的鐵塔和建築物所構成的微型都市輪廓。這些視覺元素幾近成為他的指標,展出的作品《亂序成章(白山群)(Out of Disorder (White Mountains))》亦不例外,這些紡織品上的都市輪廓達整條走廊之長。當藝術家的創作已具備強烈的個人風格及理念,作品不一定為了特定的展覽而創作,同時這些作品亦有一定程度的曝光率時,觀眾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難免已有一些前設的預期及認知,這種情況間接令到展覽的概念難以介入觀眾的閱讀範疇內。至於空間的挪用,包氏畫廊作為展覽場地,它有別於一些平直方正的典型畫廊格局,畫廊共有兩層半的呈長形空間,有些位置屬不規則,一些地方如底層部分則較為隱蔽,一些有窗戶的地方則顯得格外開洋。這類型的空間,外部的環境實際上影響著觀眾對於作品的閱讀經驗,換個角度來看,透過閱讀作品與空間的關係,更可看到策展團隊對於各作品的熟知程度,以及對於空間的敏感度,從中以最佳的展示方法來呈現作品,呈現出展覽概念。


展覽 = 作品 + 空間

不同的作品或空間,就像重組句子的練習一樣,要是把這些元素整理好,展覽的概念得以呈現出來,作品亦可在空間的佈置增強。正如策展人陳維德所言,視覺與感官經驗是其中一個項元素左右了觀眾的審美觀。這次展覽在作品的排序及佈置上,在在影響了觀眾的感官經驗,更替作品付與更豐富的體驗。觀眾從展覽的正入口中看到的第一眼所看到不是作品,而是在燈光昏暗的襯托下,由圍板製造出一個狹小的空間,作品則置在圍板後,這種安排彷如觀眾進入一個消毒或防塵室中,讓觀眾暫時脫離外界的環境,從而投入展覽的脈絡。圍板以後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垂直潛水艇的《Antichamber: The Fake Palindrome》,這個佈置成私人房間一樣的裝置,右邊的一面鏡子,便是展覽的入口,觀眾穿過這面鏡子進入展場,便彷如進入一個境像/真實(由「鏡子」倒影出來的文字才是可閱讀)世界一樣,由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空間,讓觀眾真正進入這個二層半的展覽空間內,一個常規的展覽場地中。由於畫廊空間屬長形結構,當中的作品亦多都以長形的狀態展示出來,再者,基於畫廊內部的結構,無須任何間隔,我們亦容易辨別出一組組的展區,而這次展覽中,每個展區都只是擺放單一或小量的作品,令作品不會受到其他的作品影響,從視覺官感來說,更能將作品帶到空間的連繫上,如劉建華的《遺棄 (Discard)》,沿途經過一些瓷器的碎片;到岩崎貴宏《亂序成章(白山群)》,觀眾在走過唯一的通道時,同時遊走作品中的「山脈景觀」。至於草間彌生的《Ladder to Heaven》及吳鋌灝的《黑雲2(Black Cloud 2)》,比例相對較小,前者將展場的底層化成漆黑的空間,發光的梯子在上下兩面鏡子的反射下,營造出能無限通住上下層的錯覺,對應觀眾走過兩層的展覽,再進入這個密室,令到觀眾能產生更多的遐想。《黑雲2》所置於的地方面向窗台,隨著窗外環境的變化,同時影響著作品的觀感。有時看展覽,策展概念往往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空話,觀眾難以在作品中感受到這些概念。其實只要好好處理作品與空間的關係,觀眾亦可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看到弦外之音。





Of Human Scale and Beyond: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日期:2012年12月12日至2013年1月11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