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Z1019
圖/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正值台灣的第二波美術館時代,桃園此刻正在浮現「美術館島群」:令人驚艷的橫山書法藝術館,目前落腳八德的兒童美術館,以及即將落成開幕的桃園市立美術館。從今年七月到十月,桃園兒童美術館最新一檔徵件展,由近年嶄露頭角的年輕獨立策展人林裕軒雀屏中選,推出了名為「我用身體畫座島」的精彩展覽。
湯雅雯與魏柏任的《曾經來過》則是在展場裡鑿造了一座海蝕洞穴,讓兒童鑽進鑽出,一邊聆聽洞內的大自然聲籟,一邊動手動腳搬動鑲嵌貝殼與化石,同時不斷打碎與重組這個「柏拉圖洞穴」。
為兒童策一個展
為什麼想要為兒童策一個展?林裕軒說,身為一個新世代獨立策展人,他想迎接各種挑戰,持續鍛鍊自己的策展力。面對六歲上下的兒童,林裕軒必須與邀展的藝術家們不斷溝通:如何書寫孩子們都能讀懂的作品說明文字(這可不是加上注音符號就能過關的),如何在兒童尚未發展成熟的抽象認知之外,提供感知的與想像的刺激。甚至,林裕軒還必須與導覽阿姨們討論展場的安全...。結果,「我用身體畫座島」恰好與當今流行的當代藝術展覽形成了尖銳的對比:展場裡沒有沉重的大歷史,沒有層層疊疊的檔案文件,沒有密密麻麻的解說文字,只有簡潔(然而刺激思考與想像)的文字,只有訴諸兒童視聽感官、甚至是調動兒童全身天線與毛孔的作品──難怪展覽名稱裡有一個「身體」。
彭奕軒原圖的島嶼風景其實是天災肆虐過後的地景,本來就是打算讓孩子們以畫筆去抹除的。
寫生與風景
不過,在策展論述裡,林裕軒是從「寫生」出發的:面對一片風景,從眼到手,完成寫生。「寫生的兒童」,難道只能正襟危坐、凝視遠方、謹慎持筆在畫紙上勾勒嗎?林裕軒轉向「兒童的寫生」,而且是以身體(全部的感官與觸角)去作畫,去「寫」「生」──「寫」的主動性被強調了,而「生」則是被創造出來的生氣盎然(雖然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太好動了而生氣...)。於是,展覽裡許庭甄的《留給大海》以「感溫變色」的科技材質開拓一角海濱,讓兒童以身體的溫度(小孩屁股三把火)滾壓出一片七彩海景。湯雅雯與魏柏任的《曾經來過》則是在展場裡鑿造了一座海蝕洞穴,讓兒童鑽進鑽出,一邊聆聽洞內的大自然聲籟,一邊動手動腳搬動鑲嵌貝殼與化石,同時不斷打碎與重組這個「柏拉圖洞穴」。甚至,段沐的《MONO》以VR裝置讓孩子們直接走進風景裡,打破「寫生」所預設的「觀者/畫家」與「對象/風景」之間的距離。
林裕軒稍早的策展,「繞道而行」(2021)、「持景行走」(2023)以及「一百坪的散步練習」(2023),都有一個「用腳行走」的意象,沒想到「我用身體畫座島」裡的孩子們,在展場裡東奔西竄,甚至滾來滾去。
兒童不宜,有益身心
不過,我發現展覽裡暗藏了一些「兒童不宜」的事物。郭奕臣《The Face of Time(時代的消像)》,讓孩子赫然驚覺,大街上的卡通人物或超級英雄竟然是大人們鑽進偶身、戴上頭套的扮裝(林裕軒笑說,就像發現耶誕老人原來是爸爸假扮的),而且,這些大人多半都是底層的移工...。這是「失樂園」的一刻。不過,兒童也許早就知道內情了;林裕軒還補充:恰好桃園是一個充滿東南亞移工的城市,孩子們或許早就習以為常了。彭奕軒的《白板寫生》讓孩子們任意在他的大牆面風景壁畫上隨興塗鴉,但兒童美術館的參觀人次屢破紀錄,有好奇進來看展的國中生惡作劇地在牆面上塗寫了(館員一發現就立即抹除但防不勝防很快就會再度出現的)家長看了會皺眉的文字...。最有趣的是,這些兒童不宜的「現實影像」,在段沐《MONO》的「虛擬影像」裡成為一個隱喻:孩子一戴上VR頭罩,就是一個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風景,最終還是需要孩子們獨自與獨立去面對的。因此,在我看來,展覽裡的「兒童不宜」,實際上有益身心,能推進孩子們成長。
段沐《MONO》的「虛擬影像」裡成為一個隱喻:孩子一戴上VR頭罩,就是一個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風景,最終還是需要孩子們獨自與獨立去面對的
策展人的跳島戰術
林裕軒稍早策劃的以腳行走的展覽,都淺淺地與政治有關,邀請的作品多半都瀰漫了私密個人(小我)和家國政治(大我)之間曖昧難明的抒情關係或記憶牽絲。於是我不禁追問,展覽名稱裡的「島」是否就是「台灣」這個島嶼?然而,為何島嶼似乎又在這個展覽裡消褪了、甚至被抹除了?比如,儘管展場裡有海灘與海蝕洞穴所折射出來的海洋波光,然而,涂維政的《方舟博物館一遺跡化石系列》延續了「偽考古遺址」的母題,採集了桃園在地的亞熱帶島嶼植物來製作化石,但是其間偷偷夾雜了形似莖梗的「3C電線」,這讓作品從島嶼升空,上升到「人類世」這個普世的或星球的議題。而《白板寫生》裡原本由彭奕軒費力手繪的一整片熱帶島嶼風景,展覽開幕不久就幾乎完全被兒童的熱情塗鴉所覆蓋了。林裕軒說,彭奕軒原圖的島嶼風景其實是天災肆虐過後的地景,本來就是打算讓孩子們以畫筆去抹除的。至於展覽命名裡的「島」,在策展論述裡指稱的是「跳島」。
涂維政的《方舟博物館一遺跡化石系列》延續了「偽考古遺址」的母題,採集了桃園在地的亞熱帶島嶼植物來製作化石,但是其間偷偷夾雜了形似莖梗的「3C電線」,這讓作品從島嶼升空,上升到「人類世」這個普世的或星球的議題。
林裕軒除了策展之外,也有許多展場設計與佈置的實工經驗,於是他對展場空間格外敏感;「我用身體畫座島」其實不只一座島,展場裡每件作品在空間裡都像是一座島嶼,孩子們可以從這座島跳至下一座島──最後登上自己創造的島。
對我來說,「跳島」依然還是政治的:太平洋戰爭尾聲,麥克阿瑟將軍的「跳島戰術」。但只有當我們不只在自己的島上認識島,而是經由島與島之間、「從島至島」(這是在台馬華小說家黃錦樹的用語),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台灣這座島嶼。這麼說來,林裕軒這次在兒童美術館策展的「我用身體畫座島」,其實也同時讓桃園的「美術館群島」隱隱約約地浮現了。
我用身體畫座島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
2023/07/11 - 2023/10/01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
桃園市八德區介壽路一段728號5樓
周一跟國定假日休館
周二到周日9:00-17:00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