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國獨立音樂與國際接軌

文/袁智聰


這個8月份,北京獨立搖滾名團P.K. 14發表他們睽違5年的全新專輯《1984》。而所帶來的話題之處,不獨是專輯名字為取材自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49年經典同名小說,還有是這張遠赴美國芝加哥灌錄的專輯,是交由曾為Nirvana、Pixies、The Breeders、PJ Harvey操刀的另類搖滾樂界傳奇性人物Steve Albini擔任錄音師。


與此同時,武漢後龐克/舞曲龐克樂團AV大久保經過一度延期下將會在稍後面世的第2張專輯《一品國際》,是由英國Leeds市Post-Punk老祖樂隊Gang of Four的結他手Andy Gill操刀製作;而由張守望領軍的北京獨立搖滾名團Carsick Cars,早前在4月份飛往美國紐約市灌錄預計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面世的第3張專輯,其製作人更分別有前英國傳奇性迷幻樂隊Spacemen 3成員、又名Sonic Boom的Peter Kember,以及新西蘭老牌獨立搖滾樂團The Clean的鼓手/結他手Hamish Kilgour。


無獨有偶地,這3隊樂隊都是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北京獨立音樂名廠「兵馬司」(Maybe Mars)旗下的名字。


如今,我們看到不少中國獨立樂隊能夠有跑到歐美巡演、參與當地音樂節的機會。而內地獨立樂隊作品交由歐美知名幕後製作人操刀,也彷彿已蔚然成風。所見證了,當今中國獨立音樂製作與國際接軌、走向國際化的意義。


歐美名牌幕後製作人操刀

就好比中國的國家足球隊,歷年來也用歐洲白人任教練般。姑勿論你視之為走向國際化,還是崇洋媚外的傾向,內地獨立樂隊遠赴歐美城市錄音,專輯交由外國人擔任唱片製作人抑或錄音師抑或後期母帶製作(而且還要在新聞稿或CD側紙條上注明他曾與某某外國樂隊合作過),毋庸置疑這是在當今中國獨立音樂生態上可見到的現象——唱片內的洋人名字,也彷彿有著為其聲音添上光環的作用。


甚至乎,為一眾北京獨立樂隊擔任幕後製作的已不獨是泛泛之輩,而是找來具有相當知名度傳奇性音樂家來。


回到2005年,重塑雕像的權利的首張EP《Cut Off!》得到到訪北京的英國殿堂級前衛音樂先知Brian Eno為他們情商客串鍵琴,早已成為一時佳話。然後,Snapline的首張專輯《Party Is Over, Pornostar》由前Public Image Limited鼓手、在芝加哥成立工業搖滾超級樂隊Pigface的英國樂手Martin Atkins作為製作人,Carsick Cars主將張守望另與前掛在盒子上鼓手沈靜所另組成的實驗音樂樂隊White的首張同名專輯《White》由曾居於北京的德國柏林工業派教祖Einstürzende Neubauten靈魂人物Blixa Bargeld出任製作人兼在柏林錄音,那都為叫大家所津津樂道。


畢竟對於身處大中華地區的獨立樂團來說,能夠交由西方傳奇性樂手參與製作自己的唱片,這是多麼夢寐以求的事。



A&R功勞

內地獨立樂隊的專輯能夠得到歐美製作人操刀,不獨是樂隊想找誰便自行去找誰,那還要多得唱片廠牌A&R的重大功勞,為他們穿針引線,以及公司提供的製作費。


如「兵馬司」的多張出品,大家都能有目共睹,看到他們走向國際化的指標——當然,這跟「兵馬司」是由Charles Saliba等外國人在北京創辦而有著莫大的關係。他們的中國獨立音樂出品正具有與西方進行交流的意義,廠牌在2007年發表的首批出品當中已履行了此舉——Joyside和Carsick Cars的專輯被帶到德國進行母帶製作(後者更採用了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柏林錄音室)、Snapline得到Martin Atkins監製與在芝加哥混音。更何況,「兵馬司」旗下樂隊都是每年美國《SXSW》音樂節的演出常客。


對於香港的獨立樂隊來說,那又是否為之好生羨慕嗎?


如今,在香港就是缺乏具有相當規模而又致力推動獨立音樂的獨立唱片廠牌,所以很多本地獨立樂隊都回歸自資製作形式。在市場與資金的限制下,那難以找到外國的知名製作人/錄音師助陣,固只能維持「本土製作」的形式。當然,本土獨立製作,也並沒有甚麼不好呢。


Steve Albini斧鑿

我從不盲迷信經過鼎鼎大名製作人/錄音師斧鑿過唱片,便能夠有產生點石成金之能耐。即使是大師級如Brian Eno所監製過的唱片,也有平平無奇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樂隊本身的質素與料子。


然而他們可會與製作人擦出怎樣的火花、衍生出怎樣的音樂化學作用,那仍是樂迷所期待聽到的成果,尤其合作的是音樂個性強烈的名字


以主唱楊海崧為首的P.K. 14繼《城市天氣的航行》後5年來的全新專輯《1984》,那依舊是由合作無間的瑞典製作人Henrik Oja操刀,並由他在瑞典進行後期製作。而重點與焦點,卻是落在錄音師Steve Albini身上。


Steve Albini本是80年代美國傳奇性Post-Hardcore Noise樂隊Big Black的靈魂人物,然後又組成了Post-Hardcore / Math-Rock樂隊Shellac,同時亦朝向幕後發展、成為另類搖滾界著名甚活躍的監製,並且在1997年於芝加哥成立了他的Electrical Audio錄音室,以採用Analogue錄音技術見稱。


而由Steve Albini監製的唱片,每每都有著他猶如簽名式的粗獷與烈性音質。而他有一個脾性是不喜歡被稱之為製作人(Producer),所以很多時在唱片內的Credit都只是要求寫上「Recorded by Steve Albini」或「Engineered by Steve Albini」,視自己為Recording Engineer,但實則上他是擔綱著製作人的崗位。


所以,我仍未確定在P.K. 14的《1984》內Steve是有負責製作人的工作,抑或真的只是錄音師而已。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次P.K. 14的Art Punk / Post-Punk歌曲,正得以彰顯出經過Steve斧鑿下的懾人巨大音量,同是亦更呈深邃,聽到是他對帶來P.K. 14的提昇意義。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