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購買
本期專題
一人藝術無限公司
很多藝術家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某種程度的被認同性,開始稱呼自己為「藝術家」,從此可以以創造作品維生.於是,他們開始與喜歡自己作品的買家做交易,開始接受人們付錢委託因為喜歡他們自己的創作。
artplus特輯 03/ 2018
從藝博進入國際的生存戰略3月香港 藝術全城熱辣辣文:翁浩原 Eric Hao-Yuan Weng
立即購買 立即訂閱
教育,讓我看懂這個世界 專輯策劃 / 樊婉貞˙ artplus 編輯部
校園的框框與課程教綱的藩籬,原本只是體制下延模出來給學子最好的學習道路,卻因為扭曲的考試制度與制肘的標準,局限了我們的視野,封閉了我們的五感。「教育,讓我看懂這個世界」專輯,
柬埔寨金邊特輯
世界各地的遊客湧向柬埔寨,為吳哥窟與暹粒而來,吳哥始終是高棉的精神家園,而作為首都和最大城市的金邊,卻並不受矚目,這座城市從一開始,
拇指姑娘_社交˙媒體˙網絡新世代
「車子沒歪壞」這是最近網上看到好笑指數最高的圖片。「沒歪壞」理所當然以為「台」氣十足告訴你車子沒歪沒壞,但聊起天來朋友個個都笑翻天,
孩子的藝術樂遊
爸媽比孩子更豐藝術,是的。要不是孩子還小,很多私人時間都給了孩子,有想法及重視私人生活的爸媽絕不會輕易地就放棄與藝術接觸的時間。
十年之約: 明斯特雕塑展
自1977年起,每隔十年,雕塑項目展都會在德國敏斯特市舉行。2017年的雕塑項目於6月10日開幕,35位藝術家及藝術組織參展,
啟蒙「未來性」的私人美術館
策劃/ 周婉京˙樊婉貞
在不同文化語境中,藝術機構有不同的身份,它們可以被叫作"gallery"、 "institute",也可以被喚作"kunsthalle"、 "art centre"和"art museum"。
星港雙城特輯:新加坡與香港對照記鳩鵲,鷸蚌,瑜亮 /星洲與香港概述文/申雁冰林鄭月娥7月1日就任香港特首後一個月,開始了海外官方訪問,8月2日抵達新加坡,把新加坡作為海外訪問第一站
藝術跨域: 多元表演文本與數位科技的對話
以數位為特性、藝術為本質,當今表演藝術正大規模地顯示其受到數位科技的衝擊與影響後的創作成果,其中更涉及到各類型的藝術創作族群,包含視覺藝術、行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等。
藝術教育何以為繼?
藝術教育是什麼?我們究竟想要提供什麼樣的藝術教育?或許唯有在不斷地反問與辯論中,我們才有適切的答案。
初游記 海的藝術奇航
這是我們的出(初)遊,也是一場面對海洋的初游(遊)。
島嶼永遠連接著海洋,也持續扮演著串連不同大陸的節點。島嶼的文化永遠是多元也多變的。
超越臨界的藝術
超臨界流體(英語:Supercritical fluid, SCF)是一種物質狀態,當物質在超過臨界溫度及臨界壓力以上,氣體與液體的性質會趨近於類似,最後會達成一個均勻相之流體現象。
來一場藝術壯遊 六個故事+路線推薦
壯遊(Grand Tour),是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後歐洲貴族時興的活動,讓甫成年的子女到重點城市的文化古蹟和景觀
BL文化存在感
BL文化在哪裡?一直以來它就像披著隱形衣的皇家大軍,一再周旋於我們四周,但看不到的人就是看不到。看得到的那群人,被稱之為腐女。
為何藝術史?
企劃/編輯部
文/朱貽安
2016年10月,英國考試局AQA宣布將撤銷A-level的藝術史考試,學者與教師紛紛行文抗議,表示藝術史教育在全民美學涵養以及未來新興產業所需具備的創意思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
劇場製作人
製作人是劇場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一部作品從資金尋找、時程進度、場地接洽、工作人員之間的協調,甚至各種設計以及
從誤認開始 肖像畫X攝影
溪洲江夏老媼像
客席策劃劉星佑因緣際會下踏入一座古老的三合院,門楣上寫著江夏堂,來的小徑上,路牌標示著 -「黃厝巷」。
行政法人再起
關心文化政策的人,最近可能常聽見「行政法人」這四個字。
南投藝術路線 烏溪兩岸的文化風向
南投地處島嶼的心臟,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也是多種人文景觀的交會地帶,
誰是當代策展人?
展覽辦得吸引人,策展人應記上一筆。Curator一詞起源於西方博物館體系下,原意指在博物館中管理物品的工作者,
藝術何用?
藝術行動與公共參與
2015英國泰納獎(Turner Prize)由Assemble的《格蘭比四條街道》(Granby Four Streets)獲獎,
表演場館解密
一次搞懂該關心的事
台灣在未來兩年內將有至少4個大型的表演場館開幕,表演藝術宣告從「場地荒」進入「節目荒」時期;
遊義.藝遊-
探索文化嘉義的六堂課
嘉義是台灣開發相當早的地區,在16世紀已有海商集團在此活動,17世紀起移民陸續大量進墾。
陪你看世界 兒童藝文活動面面觀
去年底,台北市一個廢除國小寒暑假作業的決定,引發了一連串的教育理念之辯。
30個夜貓去處+4個藝術日不落城市 深夜的心靈續攤
大約是因為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深夜」這詞一下被廣泛用了起來,
裸露 在畫與被畫之間
人體的研究和描繪,從希臘羅馬的理想主義、對於宗教、神話故事的想像,
藝術入港 馬賽。高雄。長洲
港口總是看盡世間繁華,彼時商店林立、交通發達,人們懷著理想在此築夢;
香港/台灣 移民練習
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們總是遙距看彼岸。
談廁所之事 向妹尾河童致敬
「嗯……突然打電話給您真是抱歉。雖然很唐突,但,請問能否讓我去參觀府上的廁所?」這是妹尾河童進行《廁所大不同》計劃的開場白。
編輯的話
來了一個劇團之後
5月的台北,一場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文青較春-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活動,讓華山園區罕見地出現一系列來自北京小劇場的戲碼。
走趟自我朝聖之旅
「走趟自我朝聖之旅」率先展述古今旅行觀,繼而「你和我的旅行故事」誠徵旅人投稿,最後由香港文化人健吾重新演繹旅行的意義,書寫到日本坐禪的體驗。
編者的話
知識份子的聲音與憤怒
截稿的這幾天,剛好遭逢到泰利與谷超兩個颱風同時夾擊台灣的異常氣候。
美好的浪費
擁有廣大樂迷且被譽為20世紀「歌唱之神」的德國男中音費雪狄斯考在歐洲時間5月18日於家中去世,享年86歲,為20世紀的聲樂藝術劃下一個讓人不捨的句點。
目錄
女性美學,當代硬道理
art news
童年不只要繽紛,也該有美
俄羅斯女鋼琴家波絲特尼柯娃:「很遺憾,現在許多鋼琴家都以摧毀鋼琴為樂。這在我們求學的年代,根本難以想像。而現在人們居然還為這種演奏鼓掌,缺乏美學的教育到這種程度,我們能怎麼辦呢?」
末日來臨之前,繼續活著
三年前,在電影《世界末日》一片中援引了古馬雅人的曆法,計算出地球將在2012年12月21日面臨毀滅的危機。
學校的藝術教育扼殺了我們的創意嗎?
不論是文化藝術圈,就連科技產業、工藝研究都在爭食預算大餅,只要在每個研究與計畫申請案中有了「文化創意」的加持,似乎就拿到了入門票,凸顯了整個社會的盲從與缺乏創意。
2012年的新期許
新的一年又逢春節,正是回鄉團圓的日子,也是回顧過去、前瞻未來的時刻。art plus還是要先祝福所有親愛的、支持我們的讀者──新年快樂!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
年輕的art plus也需要年輕的你
專題中從「買得起的藝術」、具有品味而不奢華的飲食、另類的衣著概念到不在一般旅遊從書上介紹的香港灣仔新、舊街區走訪,我們要提出新的自我藝術品味態度。
雜誌目錄
聽見台灣好聲音
我與臉書的愛恨情仇
延續上期特別企劃的「藝文團體X群眾募資」,這期邀請有實際使用募資平台經驗的劇團、舞團以及藝術行政者一起座談。
哪裡找得到
藝文團隊 X 群眾募資(上)
客席策劃/吳思鋒 │ 企劃/孫嘉蓉、李欣恬
問表演團體為何募資,大概不出以下三個答案:沒錢,沒錢,沒錢。
城市裡的童話:森林系攝影師
用好相機拍照片?還是用相機拍出好照片?
「非典型攝影」的誕生,近年來蔚為王道;比起使用高檔攝影器材,這些攝影師們更在意的是捕捉快門一瞬間的氛圍和片刻。
男人的廚房:暖男進化論
當有關「暖男」的輿論沸沸紛紛揚揚、大行其道時,回歸生活的本質,與柴米油鹽打交道,走進廚房,烘培一頓獨家料理,或許才是關乎溫暖與愛意的正經事。
台中,穿梭時空新景象
城市的快慢從來就沒有絕對的標準,生活步調的轉換,在快與慢之間差距日漸模糊之時,更顯現出自在與悠遊的優美。
小清新投資學 文化創意產業的上游投資面面觀
文創產業中,專家都說主要的投資在於「人」,但人本來就有高度變異的特質,價值難以量化,而理論上來說,文創產業比起一般產業更需要左右平衡!
十年,文化場館再起 策劃/編輯部
文化,在東方傳統思想中,一路扮演「人文教化」之意,著重在「教」字所誘發的影響下,產生對內與對外的種種規範,並且透過教育、立法、傳播等媒介,確保制度的延續。
藝術博覽會也要來個遍地開花
策畫∕編輯部
國內除了台北藝博之外,相繼出現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藝博或飯博;亞洲各大城也不惶多讓,香港、新加坡、首爾、上海、北京等,都開始有了自己的藝博品牌。
寫在藝術治療之外
策劃/編輯部
當我們認為藝術治療是潮流新玩,早於千年前埃及人就有用藝術活動協助精神病患,希臘則使用音樂戲劇,但直到1800至1900年,藝術才開始作為心理治療的醫學模式。
台南 除了懷舊,還有什麼?
客席策劃/楊佳璇
這幾年,台南這座城市似乎一直不斷湧現出新的樣貌,特別是新的、年輕的力量注入,讓我們每年持續感受到這座古城所帶來的驚奇。
一間店的100種可能 複合式藝文空間經營
策劃/編輯部 特別感謝/顏寧志、李茗哲提供諮詢;彌留實驗藝廊、思劇場的場地安排;以及所有對談與會者的無私分享。
2016最值得期待的展演活動-那些網路找不到的重點推薦
回顧2015,想必大家都跟著art plus看了不少精彩的展覽和表演節目,在迎接新的一年到來之際,
盒子裡外-錄像藝術的收藏與展示
將錄像藝術作為一種媒介思考,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在非物理性的影像之外仍需要實際的載體與展示空間才得以讓作品完整地呈現。
去野餐:藝術創作中的野餐故事
在野餐風潮背後,是否曾想過野餐活動是如何誕生的?其歷史為何?
同一片天空下:當藝術擾動社會
當藝術擾動世界,藝術家們以什麼樣的角色自居和自處?
崛起吧!藝術特區:五條不可不造訪的藝術路徑
大龍峒 X 大內藝術特區 X 台中舊城 X 香港北角 X 東京世田谷住宅區美術館
拿不走的文明:台灣、紐澳原住民當代表演藝術探詢
藝術作為一種表達就是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