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欄作家: 許仁豪 動見體《戰+》


文:許仁豪 這是動見體劇團的舊戲重製,十年前導演符宏征領著一班青年演員,集體創作出《戰》,十年後重製,幾乎原班人馬登場,新版本加入了些許抒情片段,但基本上脫胎自十年前首演的架構。 內容從運動的程式化身體語言出發。演員從兵乓球、瑜珈、籃球、棒球、排球、足球、游泳、田徑…等運動項目的身體律動模式,提煉出一套表演的方式。

在極簡白淨的舞台上,日光燈管營造出一種無塵無菌,冰冷疏離,寂寥卻壓抑的感覺。舞台設計沒有具體指涉一個現實生活情境,演員以強烈變換的肢體風格,在舞台上幻化出無數空間,有時是各種體育賽事的競技場,有時是日常生活的場景,有時是兩者的混雜疊加,而有時只是聲光動作構成的超現實夢境。 演員身體持續不斷在時間序列裡變化,造就了變動不居的矩陣空間。一開始演員慢動作在舞台中央的桌面上打乒乓球,一個裁判一樣的演員上場,用語言訴說著:「我現在就想要這個位置」,「魔鬼就藏在細節裡」,他開始傾斜桌面,增加打球女演員的困難度,語言開始從球場術語轉變為生活省思,此刻生活如競技場的譬喻呼之欲出。這些演員在一種貌似運動場上的競賽情境中,變異演出現代都市人生活的諸種情境,比如職場霸凌,學校教養,男女情感,自我懷疑,親人相殘…等等家庭、工作、學校、愛情、社會甚至政治生活裡經常出現的熟悉場景。演員時而運動,時而演戲,時而像跳現代舞一樣風格化擺動肢體,在舞台上流轉位移,與舞台上極簡的設計,相互搭配,構成一幅又一幅意象劇場一般的動態畫面。 大致上而言,演出以運動競技場上,攻防與成敗的交替更迭,來比喻現代人生活中的種種掙扎。比如一開始的乒乓球競技,比賽與裁判的關係逐步演化成大企業裡層層壓迫的科層組織,關係的變化隨著演員持續變動的肢體自然演進,乒乓球的運用頗有畫龍點睛效果,在動作與道具的交叉作用下,最後舞台上的乒乓球直落滿地,形成一個震撼觀眾感官的片刻高潮。節奏、調度、場面冷熱,控制適當,就韻律的快感來說,頗是一個愉悅的觀戲經驗。人物關係在運動節奏裡變化遞嬗,自然流暢,寫實表演的生活場景跟風格化的肢體律動,彼此轉接之間也交織得宜。但是,就整個表演結構來說,編導可以再思考,既然已經放棄了寫實的說故事結構,那演員的肢體律動跟場面調度就是整體結構最基本的元素了,後半段相互攻防傷害的部分有些重複冗長,可以考慮精簡,或是替換出有變化層次的肢體形式。演員之間一再地抬足踩踢彼此胸膛,雖然傳遞出現代人必然彼此傷害的殘酷美學,卻因為一再反覆,到了後面難免令人審美疲勞。 動見體的演員肢體風格非常強烈,好幾次的演出都感受到這樣的典型作法。然而這一個運動劇場似乎又更靠近舞蹈劇場演出風格,在演與不演,風格肢體與跳舞之間,看的出來劇團一直在拿捏美學的尺度跟界線,經過十年的發展似乎已經形成一個強烈的風格標誌,但是在議題的發展上,動見體的戲劇似乎因為過度強調風格實驗,而在文本層次犧牲了議題探索的深度,接下來的挑戰該是如何在風格實驗跟議題探索之間,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不過,一齣戲經歷十年再生,本身就是一個藝術里程碑。十年以後,原本青春賀爾蒙滿溢的演員已然步入中年,演後談登場多半說的是育兒經驗,已經為人父母且在社會上打滾多年的原班演員,十年以後再詮釋一樣的程式動作,身體的質地必然不同。肉身衰老是物理學上的必然,然而衰老的肉身卻承載著時間的刻痕,那些歷經世事的感悟與體驗,必然在肉身運動之間,透過肢體型態在舞台上展現萬千氣象。時間裡的肉身,演員這一次展現在觀眾前的不只是演出的九十多分鐘,而是十年,每一個演員的十年的加總,幻化出千千萬萬個十年的生命流轉。我們看見肉身努力抵抗時間之流的努力,雖然必然失敗,卻殘響不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