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香港 | 劇場 | 藝文創《相約星期二》專訪劇場導演張可堅及製作人李偉民

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有沒有試過工作途中,突然收到電話,父母進了醫院?那一刻你才發現,愛要及時。「愛要及時」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常常被人遺忘,卻又被創作人垂青。


文 / 王蘊芝

圖 / 藝文創提供


美國作家Mitch Albom的著作《相約星期二》,曾是中英劇團的暢銷劇目,連續公演達九年之久,身為中英劇團藝術總監的張可堅先生,十數年前於劇團擔任行政時,已深諳《相約星期二》感動人心之處。《相約星期二》將社會學教授Morrie Schwartz臨終前,十四個星期二的教誨,輯錄成書。此本暢銷全球的小說,先後獲改編成電視電影及舞台劇作品。


因緣際會,獲得資深律師及文化工作者李偉民(Maurice) 邀請,張導演為「藝文創」主辦的《相約星期二》擔任導演,並飾演慕理教授,歌手方力申飾演學生明哲,這個全新版本的舞台作品,將於十一月初,在香港演藝學院廖湯慧靄戲劇院上演。





以記者明哲的視角出發 與觀眾學習人生


八十年代,張可堅先生曾是在中英劇團的演員,創辦過「劇場空間」,其後再回到中英出任行政崗位,二零一二年開始,張導看過多次鍾景輝先生(King Sir)主演的《相約星期二》,印象深刻,亦非常熟悉劇本,張導表示,珠玉在前,他無意與King Sir的表演比較,他們二人的性格質地本來就不同,反而他從自身生命經驗,注入不一樣的導演詮釋。


在張導眼中,他與資深戲劇工作者麥秋先生的師徒情誼,類同《相約星期二》主角明哲和慕理教授的關係:一路上有老師陪伴和指引,年月過去 ,老師同樣漸漸老去,作為學生,張導擔憂失去良師的支撐而不知所措,從這份深刻感受出發,他希望將焦點放在明哲身上,引領觀眾感受,人面對時間流逝,摰親病重而無法做任何事的痛苦。


從角色對生命的反省 引領觀眾思考生活


疫情過去,當人們重投昔日的忙碌,迷失於生活之時,這齣作品正是一份禮物,提醒我們,是時候學習慕理教授,知道生命有盡頭,反過來思考我們該如何生活。


張導提到,戲中明哲二十一歲那年,教他玩音樂的舅舅患了胰臟癌,他不想面對親人快要離世的消息,某夜舅舅入醫院,明哲沒有送他回去,只是說:「回來再見!」,後來,舅舅過世,明哲大受打擊,不再接觸音樂,埋首學業。慕理教授在戲中也同樣有著逃避面對親人的死亡,而觸發的遺憾。明哲的故事,引起慕理回想自己的遺憾,相信觀眾席上的人,也能在演出中回想起自己的人生。


演員與角色背景相近 貼近生活的演出


此劇的出現,主要由行政監製 Maurice牽線,撮合藝人方力申和資深戲劇工作者張導合作。巧合地,方力申曾是體育記者,而飾演慕理教授的張導,在生活中也任職於大學的教授,在大學教書逾十年,張導笑說,方力申很尊重長輩,二人相處,恰好就是學生和老師的關係。


藝人方力申首次出演舞台劇,筆者好奇,張導會如何引導他進入角色,他解釋:「不用特別扮演一個角色,只要演員設身處地想像。」張導相信,誘導演員挖掘內在感情和思考,注入角色,是使舞台表演靈動自然的不二法門。


我們可從小說閱讀細味人生哲理,也能從生活直接體會,今次「藝文創」以劇場為媒介,讓觀眾現場感受愛的力量,體會人生無可挽回的遺憾,誠邀大家進場經歷這場生命教育課,接受這份愛的禮物。


《相約星期二》方力申 x 張可堅

2023年11月3-5、7、9-11日|20:00

2023年11月4-5、11-12日|15:00

香港演藝學院 廖湯慧靄戲劇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