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3年設計關鍵詞


文/Samwai Lam


Sustainable design


入正文之前,不知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參加過廢物利用設計比賽,我們善於將物品「降格」成「廢物」,再拼拼湊,組成什麼「廢紙筒機器人」或者「垃圾袋裙子」,因為一次比賽的廢物利用,只為參與而參與,反過來會適得其反,囤積更多更多的浪費。自從認識永續設計,明白到小時候的環境設計比賽與真正的永續設計是雲泥之別。


簡單點說,在設計的過程和應用中,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減少產生的浪費,最理想的狀態是使用週期結束後可以回饋大自然。根據《布倫特蘭報告》,「永續是指符合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後代的利益。」而最早實踐此理論的設計師是Victor Papanek,強調設計應該好好考慮為有限的地球資源著想。後來美國掀起了「綠色消費」,其後,設計師開始認真地思考設計的歷史進程,到底設計的意義是什麼?設計師們從純粹的功能和技術層面的考慮,轉移到使用更為對地球更為負責的方法去設計產品。


永續設計也包括「3R」原則,代表了Reuse、Reduce和Recycle,近二、三年,還出現了「upcycle」的環保概念。見字知義,「upcycle」糅合了upgrade和recycle兩大元素。upcycle可以指將被人界定為「沒用」的物品,或失去製作出來的原本功能,重新改造為另一種物品的設計,換轉物品的用途。「upcycle」(升級再造)源自《Cradle to cradle》,形容取用廢棄物並將之轉化成消費者產品的過程。設計變成一個生活的循環。


Nostalgia


看過Andy Warhol的《Midnight in Paris》,對懷舊情懷其實不難理解,記得飾演Gil的Owen Wilson提醒演繹Adriana的Marion Cotillard,我們總以為過去的歲月總比現在的美好,「Adriana, if you stay here though, and this becomes your present then pretty soon you'll start imagining another time was really your... You know, was really the golden time. Yeah, that's what the present is. It's a little unsatisfying because life's a little unsatisfying. 」而事實是怎樣呢,還是當事人最為清楚,這種鄉愁特質可以看成避世的觀照,又或者現代人常以服用的「穩定劑」。電影中運用鄉愁特質的例子更是多不勝數。詹明信在《後現代主義》中曾尖銳地指出,電影般的擬像文化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模糊記憶與真實間的界線,讓我們忽視現實世界的失落感,在虛幻新興的數位空間自得其樂。他以懷舊電影所呈現的過去影像為例,認為懷舊元素加入流化文化實在無法審視歷史內涵和透視全貌。


有人評論香港人口中的nostalgia是很中產,沒有內在意義,只有表面,好像80後與90後,喜歡裝扮自已成70年代、80年代在大街上行走的男男女女,又或者到「夜冷鋪」買來三、四件,比自己年紀過要大的傢俬與自己度日,即使他們沒經歷過以往香港那段走來的歷史,說不定他們對那些花樣年華有與別不同的感情,又或者他們藉著物品去思念某種只能在想像中存在的情緒。


這般嚴肅的批判,還是交由學者來做。懷舊也可以與歷史全貌無關,大膽點說,不用那麼認真死板。在廿十一世紀,迅速流動的科技產品日新月異,當下事物轉瞬可以成為昨日的歷史。當懷舊成為一種設計風格,便代表時間的記號,又或者文化標誌。它超越了戀附於具體經驗或過往情感的狀態,而是標誌著人類對生命的希冀與追求,一種甚似烏托邦的尋根方式。潮流不斷地來來去去,不變的只有風格。


Craftsmanship


歷史其中一個重要意義,便是証明什麼也會循環輪轉。距離現今社會七千、八年多的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尚未有「社會」和「政府」的雛型概念,便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匠。曾經,工匠的社會地位十分低微,並不被人看成創作,也沒去到藝術家或者設計者的層次,工藝師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處理,而工藝也主要取決於技術和經濟上的合理性,由於工藝師通常一向是收到賣家的指示,才開始打造下一件產物,又或者製作成因出於經濟上的考慮。故此,無論工藝師的技術有多精湛,以往社會認為距離藝術家的尚有一段距離。


然而,craftsmanship在現今「後工業年代」重新被人注視,是別具意義的。箇中因素還是從歷史軌跡若隱若現,遠至11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的經濟和城市興起,也促成了new craft guilds的興起,漸漸new craft guilds被納入高等教育的範圍。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這一套訓練不僅教授學員在工藝的能力,也注重人文訓練。如此,工藝師與藝術家的地位實是鼓相當。最早以設計為名的學校the Accademia del Disegno對學生的裁培也承接了new craft guilds的理想。要了解工藝的價值,很多時都從素材入手。工藝師需要對素材有充份的掌握,設計細節時也要處理功能和美觀並置的問題。


Glocalization


我們不斷投訴香港與其他城市變得愈來愈一樣,走到大型商場,來來去去也是同一牌子的咖啡店、食肆和超級市場,某程度上,証明了我們對自己本身已有的文化愈來愈敏銳和與留心。在設計上呈現香港性的,早在2012年已有不少,例如擅於用香港懷舊物品,加入Modern手法的家居生活概念店的G.O.D。香港特色又何止使用懷舊物品做設計一種方法表達呢?這個問題要回到基本,到底什麼是香港精神?多位設計師在前面數頁,回應關於香港和全球趨勢的問題也透露了一點點他們對香港的想法。可能「Think global,act local」便是我們可以堅守的態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