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94期:迷人隱性的藝術台北

文:Art Plus 編輯部


你可能知道曾經是全世界最高的101大樓,也已經從大樓頂端俯瞰台北市區;你可能也已經到過中正紀念堂,在國家音樂廳或戲劇院聽過音樂、看過表演;你也可能已經參觀過台北市立美術館,一座標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座標。但是台北還有許多充滿人文創意與歷史風情的好去處。



濃濃酒香的藝術園區

2002年起,台灣文建會開始計劃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轉型,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


華山創意文化園 (圖片來源:互聯網)



華山文創園區

在清朝時期原稱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1945年,戰後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後因地價昂貴,及台北水污染問題嚴重,不利釀酒,台北第一酒廠的業務移至林口、龜山一帶新廠,舊廠現作為華山文化園區使用。


1997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華山園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園區從2002年交由不同民間團體經營,2007年由遠流出版公司、仲觀設計顧問公司與國賓大飯店共同創辦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管理園區至今。


華山文創園區 (圖片來源:互聯網)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位於台北市光復南路上,於1937年開始興建,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廠區內的建築充滿古意,具有日式建築風格的辦公廳舍,結合月台與供應輸送帶的倉庫群,別具特色。1998年停產後,2011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被譽為「台北後花園」的松山文化創意園區,2011年7月首次開放,舉辦台北藝術節等藝文活動,是第一屆「世界設計大會」的重要地點。


園區內一至五號倉庫的空間挑高、無樑柱、寬跨距,成為綜合性跨界展演空間的絕佳場域。原辦公室及製煙工廠以設計產業及藝術產業為發展重點,製煙工廠一樓有台灣設計館、設計玩家展及國際設計獎項中獲獎的台灣設計之光展等,園區內共有10大展區。原松菸機械修理廠的長條建築,由琉璃工房打造餐飲輕食區,蛻變為亮眼文創餐飲空間。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圖片來源:互聯網)



舊建築新生命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位於汀洲路三段的寶藏巖聚落於2004年,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聚落」。寶藏巖聚落的地景特殊性,刻畫出巷弄蜿蜒、階梯緩坡起落、沿着山城構築錯落的風貌。多元的移民族群以漸進的自立營造模式,有機演繹出與地景山勢共構的聚落特質。在既有居民環山簇居之外,活化保存的政策同時引入「藝術駐地」與「青年會所」的創意計劃。


它有14間「創作計畫駐地工作室」,進駐者能經過中長期在地的細緻觀察後執行駐村計畫。兩個排練室、三個展覽空間及不同尺度的戶外廣場錯落於聚落之中,提供了各式多元的演出及展演空間。12個「微型群聚」因應聚落原本特殊的房屋紋理,提供工作室及辦公空間給各類型文化創意工作者及團體使用,藉此創造文化創意工作者群聚效應及交流平台。另以邀請策展的機制,以策展主題規劃工作坊、展演、教育推廣活動等方式進行創作計畫,以在過程中形塑藝術家駐村基調,推動藝術家與社區的鄰里網絡及創意平台介面之育成。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圖片來源:互聯網)



台北當代藝術館

建於西元1921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這棟面寬達120公尺的兩層樓建築,以亞熱帶文化的紅磚壁構與木材屋架,結合西方文明的建築柱式與黑瓦斜屋頂,加上兩側入口為山牆形式的廂廊,整體構成了U字型的校舍建築與空間。


1945年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原建成小學校舍被轉用為新成立的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台北市政府遷入信義區仁愛路的新市政中心為止。藝術、古蹟、科技三者相結合,呈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這個文化空間中,多檔精采絕倫的當代藝術展覽,開拓人民的視野,也促進了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國籍間的多層次對話。


台北當代藝術館 (圖片來源:互聯網)



永樂布業商場

最早成立於西元1908年的日治時期的永樂布業商場,當時該地區日治時期稱為「永樂町」,與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港町(今貴德街)並列為大稻埕地區南北三條主要幹道。由於十九世紀中台灣開港通商,大稻埕商圈已經是商賈雲集,貿易相當熱絡。當初販賣飲食小吃的小賣市場,因為船舶也會帶來民生必需品的棉、麻、綢、緞等布料,加上臺灣本身不產棉花也沒有蠶絲,因此在大稻埕碼頭附近逐漸形成布市,成為北臺灣布料的集中批發和零售市場。


市場旁的迪化街擁有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清代型建築多鋪瓦頂,外觀較低,騎樓由紅磚柱支撐,門口上方懸掛老是匾額店號;民初型店舖多為紅磚造,柱子亦以磚砌成,外觀具有西歐巴洛克式風格,時人稱之為「番仔樓」,外觀華麗,裝飾精良;三零年代型建築較民初型簡單,屬於當時西方流行的國際式樣、藝術裝飾派、表現主義等風格。


台北的迷人在於隱性的、常民的,在平凡中可以閱讀許多故事,交織出恬淡的幸福感,但是卻又充滿活力與對未來的想望。


永樂布業商場 (圖片來源:互聯網)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