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消失的聲音〔  〕

Disappearing Sound〔  〕

|策展人:張溥騰


我們該如何思考和探索那些自然存在而不被聽見、在當代社會中被忽略的沈默、或是在歷史中已被埋藏的聲音?展覽帶領觀眾去聆聽那些此時此刻,已消失的人、消失的事、消失的風景。並以空白括弧〔 〕讓觀眾自己填空,想像聲音從何時、何種方式逐漸消失,我們又要如何將它找回來。


美國作曲家波琳.奧利維洛(Pauline Oliveros)解釋到:「聽,是帶來感知的物理現象,聆聽則是留意到被感知的東西」。聆聽是聽覺的也是心理的,所以包含了環境的聲音、記憶的聲音、夢中的聲音,甚至是想像或是創造出來的聲音,超越了單一感官的身體感受。


在人與人越來越疏離的疫情期間,聲音是在這個時候最能撫慰人心的一種介質,所幸藉由聲音我們還能擁抱並感受彼此的溫度。那麼來到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聲音,去認識它存在的本質。



邀請藝術家,一起探索那個空白〔 〕


本展覽邀請了六組共七位藝術家的作品,來探索消失的聲音裡的那個空白〔 〕,這個遺失的空白邀請大家一起來填空想像。



黃大旺《台北聲音一日遊》


黃大旺的新作《台北聲音一日遊》是採集了他從2016-2022年在台北市街頭巷弄,不同時間與不同地點的聲音素材,透過聲音產生聽者自己的敘事,因為聲音是隨機剪輯配置,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在聲音碎片的線索裡拼湊出不同的故事,尋找遺失的片段和記憶中的曾經。




陳芯宜《留給未來的殘影》


剛獲得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陳芯宜,在這次展出VR360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以舞者周書毅飾演一名生命即將結束的男子,透過「生前記憶續存服務」於臨終前回返記憶的某些瞬刻,來召喚出觀眾全新體感世界。一個即將消失的生命,透過VR技術讓我們思考意識似乎可以被保留,但是那些逝去的和最後被留存的究竟是什麼?



澎葉生Yannick Dauby《藻礁》


長期持續田野採集自然聲音的法籍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帶來頗富詩意的錄像作品《藻礁》,他虛構了一個科學研究的敘事,以並透過水下錄音器收錄人耳聽不到的聲音。人耳聽不到的聲音,我們如何證明它的存在,藉此隱喻生物(生命)存在的意義,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蕭聖健《午後》


動力藝術家蕭聖健的聲音機械裝置作品《午後》,以人工機械噪音模擬自然界的鳥叫蟲鳴,

在工業文明的機械產物所製造出的聲音中,去尋找逐漸消失記憶中的熟悉的聲音。


張君慈《月潮搖籃曲:細胞》


張君慈的聲音裝置作品《月潮搖籃曲:細胞》是延續月潮系列的新作品,潮汐的往復隨著月形規律地呼吸,是死亡與再生的無限循環。從非生物的觀點來看待生命的消融與再現,透過冰融化到水的物質特性,製成了一個充滿了即興意味的發聲裝置。



洪梓倪《動作的隱喻》


去年來臺東美術館駐館創作的洪梓倪,在這次「消失的聲音」受邀的創作計畫中,和射馬干部落的音樂人斯馬里奧共同創作,以聲音複合媒材作品《動作的隱喻》來探索身體記憶、聲音檔案與大自然間的反覆拉扯中試圖找到平衡的位置。這個作品也是斯馬里奧藉由聆聽以及聲音採集,從都市原住民回到原鄉中多道線索中的一條取徑。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2.10.15-11.13
展覽時間|週一休館;每日09:00-12:00、13:30-17:00
展覽地點|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戶外廣場

台東縣政府廣告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