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海人生!!橫尾忠則自伝》

文/ 耿一偉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客座助理教授


橫尾忠則的一生真的很過癮,至少他形容的很過癮。但是在《海海人生!!横尾忠則自伝》這本自傳中,在表面絢爛如櫻花般的海海人生中,橫尾忠則依舊反省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兩項生命經驗。

首先,就是所謂的「同時性」,這個由二十世紀瑞士心理分析大師榮格所提出的觀念,用來描述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因緣巧合。橫尾在自傳開始的第一頁,就提到:「不可思議的事情重重疊疊,偶然召換更多偶然,出乎意料的事物和人自然而然聚集而來讓我夢想實現…我發現這種共時性(synchronicity)是我的命運模式。」

作為日本六零年代末以來,最富盛名的平面設計師,這本自傳交代了橫尾忠則從1960到1984年的奇妙際遇。透過他豐富的人生經歷,看他走遍世界,遊走設計、美術、綜藝節目、文學,與三島由紀夫交往,跟寺山修司一同創立「天井棧敷」劇團,幫貝嘉設計芭蕾舞台,來台北亞都大飯店替阿拉伯餐廳做室內設計……這本書幾乎同時可以當作當代設計史與日文藝文史來閱讀。

我自己最早知道Tadanori Yokoo這個名字,是透過爵士大師麥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es)的專籍《Agharta》(1975) 。這張被譽為是他最佳現場專輯的作品,其唱片封面也被許多樂迷津津樂道。兩張一套的唱片兩張充滿外星幻想風格的唱片封面實在太知名。《Agharta》的插畫充滿超現實的奇幻風格,Agharta是佛教密宗傳說的地底世界,這張唱片封面是以Agharta的首都香巴拉為主題,還有飛碟在香巴拉上空飛行;橫尾結合亞特蘭提斯的傳說在整張唱片設計。我手頭的《100 BEST ALBUM COVER》一書,形容橫尾的設計結合通俗文化與日本傳統,「非常貼近戴維斯的來自九霄雲外的小喇叭吹奏風格。」

說橫尾是個怪咖,真的是一點都不為過。雖說我自己小的時候,也曾經跟他一樣,望著天空默念,召喚飛碟。但橫尾卻能堅持不懈,持續呼喚,最後UFO居然有段時間,可以如他自傳所形容,隨叫隨到。我想,橫尾忠則若生在台灣,現在一定經常上劉寶傑的節目。

可能有太多偶然,太多神奇際遇,以至於橫尾忠則對自己的成功總保持一種自嘲的態度(但對於UFO或碰見幽靈等奇幻現象,他在書中倒是一付正經八百的樣子)。我猜是人生中太多的同時性事件,讓他自己都不得不驚嘆,開始想對這些神秘現象做更深入理解。於是,橫尾從年輕時就大量閱讀各種New Age書籍,甚至也到佛寺禪修。這些混雜不同來源的並時經驗,最終也反映在《Agharta》的封面上。

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本書是講他1960到1984年的生命經歷,其實這只是他人生的第二部曲。因為講童年到24歲的第一部曲,他還沒寫;而在1980年後,他開始轉向繪畫,而這一段延續至今近三十年的精彩人生,是否還是以同時性為主導,我們也還沒機會讀到。但在《海海人生!!橫尾忠則自伝》中,另一個隱藏在海海文字底下的,是看似不經意提到的反省。我認為這個反省,是理解橫尾忠則中年後轉向的一大關鍵,這也牽到他對設計這一行業的看法。

對横尾忠則來說,當設計師最大的問題,就是行為與目的是分開。設計師面對業主,溝通與妥協都是必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工作,有它需要達成的目標。他第一次在佛寺禪修打掃時,忽然悟到「我發覺行為與目的在我心中是分開的。所以做起來一點都不有趣。小孩因為行為和目的合為一,所以經常可以自己這樣玩。自由解放就在其中。我第一次察覺到自己內在是將這兩者分開來思考。藝術性創造的創造一樣也是這個道理。」(頁355)

所以當他在1980年看到紐約畢卡索展後,他的啟發就是「我倒真的希望能夠這樣仿效他(指畢卡索) ……換一個說法,我是直覺感受到人生和藝術要遵循的原則不正是應該要將行為本身當作目的,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嗎?」(頁426)看完畢卡索畫展後,橫尾就下定決定要當個畫家。

雖然行為與目的的思考段落,在這本近550頁的自傳中,只出現短短四次(其實「共時性」這個字,也只出現兩三次而已),但我覺得,這卻是這本《海海人生!!横尾忠則自伝》所要傳遞的最重要訊息。

我想,擺脫波濤洶湧的虛花人生,回歸海面底下的沉靜,如同魚兒般,遨遊於當下,相忘於江湖,就是橫尾忠則選擇當一位藝術家的最大快樂吧!


海海人生!!橫尾忠則自伝
作者: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
譯者:鄭衍偉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