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化廳:藝術社區相交流

文/心雪


由較早前牛棚一類藝術空間延伸下來,繼承了其文化脈絡而形成的活化廳,轉眼已落戶上海街兩年了。活化廳的李俊峰解釋到:「你不能讓街坊完全知道你在做甚麼,否則他們就不會八卦過來看看發生甚麼事,日後也難以成為習慣過來的常客。」



上海街活化廳為實驗「社區」與「藝術」彼此互相交流和活化為目標,以alternative art space走向,讓藝術家透過藝術展示實踐他們的思考,試圖建起社會與藝術間的對話平台。活化廳展出另類而非主流的藝術,更有自民間的藝術,作品或活動議題都貼近社會或社區關心的時事,例如最近的「東亞諸眾峰會:『革命後之世界』」找到不同地區藝術家,以地區性來探討藝術如何行動、想像,到達改變的世界;又如《殺到油麻地!地區自救計劃暨展覽示範》,藝術家和街坊一同行動,以拍照、自創拳法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與油麻地街坊抗重建;又如「春季大旅行: ArtWalk 2012中環當代藝術之旅」帶領一班街坊去ArtWalk2012;去年也有「隔窗有嘢」八月呈獻 : 林嵐《傳宗接代,玩具盆景製作》,藝術家林嵐以街坊的玩具和故事製作成盆景,保存有關的回憶。種種活動都活力十足,不斷試圖以各種方法令「地區性」、「知識記憶」等和「藝術」發生互動,而且人情未十足。


「我們相信art space應對本土藝術負責,對藝術的發展及生態平衡都擔當其角色。」李俊峰指出:「現時藝術異化的情況,就如藝術節,連街坊也有異議的看法。」雖然政府也曾疑問活化廳的藝術角色,但兩年以來潛移默化、自然發生的方向下,經典例子是會寫書畫的街坊A,竟能透過活化廳,促使街坊A送了一幅畫給街坊B,可見藝術是如何在社區與人情間流動。「我們相信民間也有自己的力量的,但要改變政府甚麼的始終很難期待。政府怎樣看待這些藝術,對他們有甚麼認知,本身已成一個疑問。我們的政府絶對有能力將藝術文化多點連繫到生活人情的,僅望政府能多欣賞民間藝術的活力,別『助弱扶強』,扼殺民間藝術僅餘的生存空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