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90期: ART PLUS 教育線上座談:從「當下」中學習,藝術與教育在2020「新」香港下的衝擊與應變



Host 主持人 Dr. Rochelle Yang 楊宜瑄博士 香港恆生學院藝術設計系 Guest Speakers 嘉賓 韋一空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簡稱「韋」) 鍾緯正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視覺藝術碩士項目主管(簡稱「鍾」) Dr. Tobias Klein

簡鳴謙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創意媒體藝術碩士項目主任(簡稱「簡」) 2002年 a.m. Post 邀請了香港各藝 術文化碩士課程的院校代表,分享了 課程設計的策略及市場區隔性。隨著 各國教育政策與市場流轉,連續幾年 a.m. post / Art Plus 藉著教育專輯探討國際與鄰近國家 的教育議題,回觀自己也藉照他人。2007年以 各院校的碩士課程發展,再次邀請各院校的藝 術碩士課程負責人做客,回顧五年來課程的轉 變與增設科目,重新審視藝術碩士課程在即使 如今藝術市場佔領軍地位的香港,如何藉由碩士課程培育最能適應時勢的藝術行政人與創作者提早於預計於2022年又一個五年的回顧,香港等不及世界的變化。 從2019年6月香港爭取 人權的示威遊行,大學生罷課與社會運動,接 二連三地又迎來世界大疫症(COVID-19),全 人類陷入無盡地恐慌:世界經濟的衰退、生化 戰爭、中美冷戰對立,病毒對人類造成的健康 與生態環境的破壞。首當其衝的是,所有的學 生都無法上學。接近一年的悲情與傷痛,香港 各大學幾近癱瘓。網課與網上平台交易成了最 時興的商業模式,二十一世紀5G與互聯網3.0 的時代,人們開始接受自學與網上自修,講究 人文體驗與工作室實踐的藝術鍛鍊模式,挑戰「藝術」是否可作為社會實踐,藝術的生源構 成與市場需求開始產生變化與質疑。 a.m. Post / Art Plus 有幸邀請了楊宜瑄博士主 持此次論壇,與各大學藝術系主任,順應了當 前的局勢在ZOOM上進行了網上論壇,我們 謝謝出席的嘉賓,透過他們的親身體驗,讓我 們看到了未來藝術教育的模型。 藝術碩士過去的發展與未來的發展 簡:香港城市大學兩年制MFACM碩士項目的 多元特質早已為人所知,選擇多樣的選修科也 為人稱道。多年以來我們著實積累了豐富的經 驗,培育了許多藝術領域中的佼佼者,也見證了 不少精彩的動畫、影像乃至裝置作品的誕生。 不過我對現行的課程設置有些許的疑惑,就 是選修科的科目包羅萬象、範圍很廣,這一方 面能讓學生廣泛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但另 一方面,也讓學生比較難以集中精力對特定 的領域深入探索,打造紮實的知識結構和技 能基礎。 以MFACM碩士而言,項目本身涵蓋哲學理 論 的「知」的 學 習,也 囊 括 創 作 技 能 的「行」的 培養。從明年開始,我們會以四個主要組別為 基礎實現課程的新安排,屆時所有選修科都 將圍繞四個主要組別展開,包括互動性、全球 化、數碼技術應用以及生態學。每個學生都必 須學習其中至少兩個組別的課程。如此,我們 將在實現課程多元性的同時,將有所側重地 鞏固學生特定層面的知識與技能基礎,這會 是我們項目未來發展的主要計劃之一。具體來說,課程安排上並不會有大的轉變。然 而四個主要組別的落實,讓學生能更輕鬆地 作出選擇。對那些還沒有充分考慮和落實學 習方向的學生來說,做什麼、怎麼做,常常是 他們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他們需要有更好的引導。那麼通過課程組別的設定,學生就 能更明確地作出自己的學習規劃。 鍾:香港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碩士項目開辦已 多於十年,實際上我們的項目並非藝術碩士, 而是視覺藝術碩士(Master of Arts in Visual A r t s )。談到項目的發展歷程,隨著資源的變化,項目 本身的焦點也有所轉變。一開始,我們做的 是兼讀制的項目,與文學院合作,側重體驗 設計、工作室藝術與伸延媒介藝術(extended media)、藝術行政和文化等四方面內容。然 而文化方面的教學只持續了兩年,隨著文學院 的退出而告終。後來,隨著多位資深教員的退 出,藝術行政方面也告一段落。因此,如今我 們的項目聚焦於藝術創作。現在,無論是碩士還是本科的教學項目,我們 都是著重工藝美術與設計,以及工作室與媒體 藝術。換句話說,項目分為設計與藝術兩個方 向。設計方向的學生需要對既有問題提出解 決方案,而藝術方向的學生與其要解決問題, 他們更需要提出問題。 實踐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多數工藝美術與 設計的學生會因應他們的學習背景,製作陶 瓷、珠寶,乃至創作互動型設計等。至於工作 室與媒體藝術的學生,則會創作繪畫、雕塑、 國 畫、油 畫、攝 影、影 像 與 數 碼 藝 術 等 等。 我們也非常重視與社區的連結,邀請了不少在 地學者講學,並且打造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 目前我們也有不少在這一領域聲譽卓著的老 師在參與,學生必須在工作室之外走進社區, 涉 足 一 定 數 量「工 作 室 外」的 藝 術 體 驗。未來我們會和其他學系,例如電影學院加深 合作,也會和企業探討合作的契機,尤其是對 設計方向的學生而言,他們畢業之後如何獨立 經營業務、如何能從藝術市場中脫穎而出、如 何 把 握 機 會、創 造 機 會,非 常 關 鍵。 韋:香港中文大學的藝術碩士實際上分為兩個 項目,分別是藝術碩士(MFA)和藝術文學碩 士(M.A. in Fine Arts)。MFA是研究型碩士, 是為期兩年的全日制項目,M.A. in Fine Arts 則是授課型碩士。MFA的學生上經濟方面受 到保障,他們需要獨立進行研究,而M.A.的 學生則無需如此。相對而言,MFA學生的畢業 展發揮空間更廣一些,譬如本屆MFA畢業生 的畢業展我們與奧沙藝術基金合作,目前正在 Osage Gallery(奧沙畫廊)展出。談到畢業展,有趣的是,正如畢業展中我們所 能看到的,學繪畫的學生最後也許會做出令人 驚訝的裝置和影像作品。這也證明了我們學生 的創意眼光和跨領域的創作能力。我們的MFA項目從九十年代末開始,是香港首個以藝術家為職業方向的碩士學 位;M.A.項目則在近十年開始創辦並持續至 今。實際上無論是課程還是資源,兩者在過去 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一貫地堅持培養學生 的知識基礎和創作技能,讓他們有更廣闊的 發揮空間。 M.A.項目我們開設有一系列選修科,包括當 代藝術、中國傳統藝術、以及研討和藝術批評 等。今後,我們嘗試與文化管理的M.A.碩士 課程在課程設置和師資安排上攜手展開合作, 不過也碰到些瓶頸,正在彼此商榷之中。因為 他們是全日制項目,而我們是兼讀制項目,時 間上難以統一安排。即便如此,我們也正在不 斷嘗試,希望能早日達成合作、資源共享,這 對我們雙方的學生都會大有裨益。

Koment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