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台灣出發,借鏡藝博經驗記「藝術新金三角:拍賣、畫廊與藝博會」座談會

隨著第六屆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的來臨,香港成為國際藝術交易市場的重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自2007年首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 開始以來,藝博會漸漸改變香港藝術市場的生態。誠如海外不同的策展人、畫廊負責人、收藏家以至藝術家都會藉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來到香港,藝博會逐漸成為另一種途徑使亞洲藝術走進國際藝術市場,同時使亞洲其他地區如台灣等都紛紛在香港的藝博會中參展。拍賣、畫廊與藝博會三者漸漸成為主導藝術商業的體系中,為藝術市場帶來不同的影響力與新面向。


數據分析亞太區藝術市場的狀況

是次座談定位為「藝術新三角」,主持這次講座的藝評人周婉京直言這是對應由藝術家、畫廊、收藏家構成傳統藝術賣買的三角關係,但因應藝術市場生態的轉變,現時藝術交易市場更多由拍賣、畫廊與藝博會三方來主導。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柯人鳳以數據分析亞太區藝術市場的狀況。隨著台灣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外圍因素亦隨著亞洲藝術市場冒起及愈來愈受西方藝術市場的關注,因此有必要開始研究亞太區的藝術市場體系。柯人鳳先從如GDP、資產趨勢(Property Trends)、亞太區主要地區(北京、上海、香港、台灣、新加坡)的藝術市場交易額等幾項宏觀的數據與現象,展示地區性的GDP 增長如何對藝術市場構成聯動的關係;並進一步以亞太區的資產趨勢為例作分折,指出亞太區多以地產(不動產)項目為主,收藏為次的投資策略;而香港則是現當代藝術交易市場最大的地區。而下半部的主題,則由藝術消費者的背景分析切入,透過性別、年齡層、學歷、職業、年均收入等資料來剖析亞太區藝術消費者的購買力與購買的取向。當中以男性居多,56至60歲年齡層為主要購買藝術的主要族群。消費者於2016年曾購藏之藝術品類型,以西畫84.17%佔多數。而國際間的雙邊貿易協定如美韓自貿協定等,為畫廊帶來機遇,促使國際藝術市場的流通為亞太區的藝術市場帶來影響。


台灣畫廊與藝術中心的發展經驗

繼後發言的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女士,從中心的發展經驗出發,提到尊彩藝術中心於1993年在台灣成立,多年的發展見證著台灣藝術發展與藝術市場發展的狀況。當中提到中心創辦後的定位與角色位置,包括「台灣史典藏館」推展台灣早期的藝術家,以及「當期展覽館」主要展出台灣戰後抽象藝術及當代藝術特別是錄像藝術這三方面的發展。由私人的藝術機構通過展覽、研討,以至跟藝術家作長時間的合作等的方式梳理台灣藝術史。而論及台灣畫廊參與香港或國際藝博會的取向與策略時,陳菁螢認為台灣有成熟的收藏家群,但相對現時台灣的藝術賣買卻處於相當激烈的競爭狀態,因此有必要向外發展更多的平台與推廣。台灣畫廊產業需另找市場,香港成為有利的平台讓台灣藝術產業既吸納海外經驗,又能接觸更多海外的收藏家。與此同時,在海外參展的經驗中,同樣使藝術家得到海外發展的機會。


台灣畫廊從香港進入國際藝術市場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羅禾淋,以研究者的身份將視點放回台灣畫廊進入從香港進入國際藝術市場的部署上,指出台灣在亞洲藝術市場已有悠久歷史,惜2000年以後,因應政治及亞洲環境的外圍因素,使台灣失去了國際藝術的舞台,然而,香港的藝博會盛行,香港成為了台灣畫廊再次進入國際網絡中重要的中轉站。同時,台灣畫廊也漸漸意識到來自西方藝博會的跟台灣的運作模式其實是兩套不同的規則,在長期處於邊緣化的局面下,台灣畫廊透過「新東方」與「大中華」兩個主要台灣藝術發展的脈絡,前者探討新的東方藝術,後者以世界各地旅居的華人藝術家,探討全球化的文化根源與變遷。從中在亞洲以至國際藝術市場上找到自身的獨特性。誠然,這方面的分析跟尊彩藝術中心推展台灣戰後抽象藝術不謀而合。


香港藝術拍賣概況

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暨藝術空間策劃總監黄傑瑜表示香港過去十年的藝術市場起了很大的變化,自1974年落戶香港的的蘇富比,拍賣市場早已植根,但按現當代中國藝術賣買而論,2000年左右還主要由畫廊主導,而拍賣方面則在2004年才開始,當年海外收藏家逐漸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品。在類型上,當年拍賣的現代中國藝術都以中國藝術家為主,到現時則擴大了台灣或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作品。總體來說,香港是個很國際化的藝術交易中心,同時體驗到亞洲市場對於收藏藝術品口味變化。過去十年,除了拍賣以外,國際藝博與畫廊在香港進駐,擴闊了藝術的面向,由當初現當代中國藝術,到現時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藝術亦成為重要的推廣對象。誠然,華人及香港藝術家從中亦能得到發展機會。而在未來的日子裡,香港藝術的拍賣市場可成為亞洲藝術發展的縮影,並隨著亞洲多個大型的藝術館如香港的M+相繼落成,有助藏家了解亞洲藝術歷史的情況,從而改變了他們收藏藝術品的方向,亞洲藝術將會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中更佔重要的位置。


香港藝博會的概況

藝術地圖執行總監樊婉貞以媒體的角度回應這幾年藝術市場的變化,2008年前ART HK 尚未成立之前,拍賣與畫廊的界線還是相當明顯,但自藝博會盛行以後,藝術市場有著微妙的變化,顯然的是由當初參展畫廊以展示舊作到現時紛紛邀請藝術家創作新作。從消費的角度來說,消費者亦可在藝博會中看到濃縮密集的參展畫廊,藝博會繼而成為發表的場地,藝術家的新作透過藝博會及畫廊得以曝光,具潛質的藝術家的作品會被收購,同時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上海藝博會與藝術市場帶出的啓示

最後發言的青年學者暨藝評人周婉京,發表她對藝博會周遭事物的觀察,亞洲地區畫廊跟藏家賣買作品一向都以透過圖錄等「平靜」的方式進行,而現時亞太區則將焦點投放到香港巴塞爾藝術與上海021藝術博覽會這些國際性的藝博會上,當中涉及不同的資本模式,周婉京引用上海的情況為例,上海自由港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下,購買藝術品可透過美術館等途徑免稅,這一大誘因使上海逐漸成為重要的藝術交易中心。加上許多跨國企業的總部設在上海,他們會找拍賣行等作藝術顧問,同時為地區帶來穩定的購買藝術品能力。而藏家都樂於到上海購買作品,其中一個原因是基於這是個整體的購買經驗,是藏家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藉藝博會等不同的活動能擴闊他們的藝術人際網絡。



2018年3月3日

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希慎廣場9/F FORU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