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敏生
建築細說巴黎的故事
每當談及巴黎,巴黎鐵塔的影像便會自然浮現在腦海中,仿佛是該地的代名詞,地方化作影像(難怪這書的封面也用了鐵塔的圖像),足見建築與城市的關係密不可分,可說沒有建築,城市仿佛不存在。建築是時代的見證,記載着當地的歷史,更是城市文化的表象,即是所謂的城市的獨特個性;巴黎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巴黎從古到今一直是法國政治、文化及經濟的命脈,因此作者稱它為「經過無數世代的累積而形成的文化結晶」,城市處處都是歷史與文化的印記,這些建築有着曲折、複雜的歷史。聞名於世的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最初用作防禦之用,後來法國國王查理五世遷入作為皇宮,到現代成為一間舉世聞名的藝術博物館。在悠長的歷史中,羅浮宮的建築不但充滿文藝復興、法國古典主義的味道,到近代,亦加入現代的元素,像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在於旅遊書籍充斥市面下,「提供旅遊者一些可以『看』巴黎的『知』」,以建築作為切入點,述說巴黎深厚的歷史文化。難怪巴黎人一向自視為法國文化的核心,把外省人視為「鄉巴佬兒」。
回想香港,本地的歷史雖較短,但也有很多值得保育的建築。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只有拆毀舊有的建築,騰出更多空間去發展經濟,這是可悲的。然而,城市發展與保育並不一定是對立的,如政府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讓非牟利機構營運具創意且能帶出有關歷史建築價值的社會企業項目,將歷史建築活化再用,可算略盡綿力。
閱讀巴黎:建築群象與歷史印記
作者:施植明
出版社:典藏藝術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延伸閱讀
現存香港的法式建築
香港演藝學院柏大尼校園、納匝肋(現址為香港大學大學堂宿舍)、香港終審法院(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