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amwai Lam
中國在近十年間,藝術屆得到爆炸性的增長是人所皆知的事,而香港藝術家受國際間的重視,則是近幾年發生的事,好像大家發現了香港藝術家的作品是有無限市場潛力。而我對外國人撰寫關於香港和中國藝術家的書實在後知後覺。原來,在這一年來,已經有多幾本此類的書刊出版,其中一本便是Karen Smith撰寫的《As Seen 2011, Notable Artworks by Chinese Artists 》(下稱:《As Seen》)。
Karen是英國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曾在香港擔任藝術《Artention》的總編輯,接觸了不少內地藝術家如谷文達和徐冰等,後來1992年,雜誌停刊,作者轉輾到北京工作,親身感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蛻變。《As Seen》的結構很容易掌握,讀起上來一點也不吃力,但細看的話,總會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一路走來之路。書中介紹40位藝術家,每位大約4-6頁的介紹。藝術家的排名是不分前後的,沒有根據什麼拍賣行的交易數字,而我很好奇,Karen Smiths 是挑選藝術家的準則。書背的介紹文明言:「As Seen puts on record a select handful of 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e notable artworks worth remembering.」問題是,藝術家很努力地創作,而2011年當中,值得重視的藝術家又應該如何取捨?Karen在前言中表明答案:「看作品是否真正打動我」。我們不難發現,入選在書中的藝術家未必是拍賣行的常客,也有不少是年青一輩,例如高磊、潘泓鋼和胡有辰。該書的中文譯名為《發光號1號》,言下之意,作者有意將此計劃進行下去,說不定將來可以湊合幾本來看,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指南。
至於另一本聚焦香港藝術家的是《Hong Kong Artists / 20 Portraits》,它是國際間第一本討論他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香港藝術家,由德國、在北京工作的Cordelia 和Christoph Noe編注,例如有李智海、周俊輝、何倩彤、關尚智、唐納天、林東鵬、李傑。如果《As seen》是以作者的主觀角度,重新將受訪問作品呈現在紙上,而《Hong Kong Artists / 20 Portraits》的重心點便是藝術家的本身,被挑選的20位藝術家,像陳列的方式收在眼簾,一目了然。
兩本書也可分別看成了解中國及香港的當代藝術的入門圖鑑,那《未來將會是……中國版》則是展覽的artist statement優質示範。策展人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思(Hans Ulrich Obrist)自2005年起,給很多藝術家開了張「未來清單」,讓大家為這個句子填充答案。漢斯指出在西方媒體,「未來」與「中國」經常被連在一起,好像預知中國,是了解未來的方法之一,促使他們去請教生活和工作的中國藝術家和設計師等等。不出所料的是負面回應實屬多數,例如,湖北的藝術家何岸認為:「未來將是用廉價方式愛著靈魂的中國」、左小祖咒則表示:「未來將是靈亡」等等,我不肯定這種回應代表了什麼,數十句說話是否能夠預告未來景況,不過,《未來將會是……中國版》收集的意見提供了機會給讀者思考,想想未來,到底會怎樣。
AS SEEN 2011 --Notable Artworks by Chinese Artists
作者:Karen Smith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Hong Kong Artists: 20 Portraits
作者:, Cordelia and Christoph Noe
出版社: Moderne Kunst Nürnberg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未來將會……中國版》
策劃:Hans Ulrich Obrist
作者:Karen Marta and Philip Tinari
出版社:Pinacoteca Giovanni e Marella Agnelli
出版日期:2012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