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二月。2015|新書推介

文/陳品妤



1

親愛的G,寫到這裏,我的眼睛發熱,帶著這些食物的記憶回來,所謂供養是相互的,想起此生曾供養我的人如此多,而我供養他人如此有限,關於什麼是付出,能訴說的有限,真的有限。──周芬伶


北印度書簡

繼2011年的怪胎自白──《雜種》之後,周芬伶推出最新散文集《北印度書簡》。經歷母親過世,兩個妹妹罹癌,在紛亂與恐慌中,作者驚覺病與死是無力對抗、只能參透的。於是她走訪北印度拉達克,在途中與當地人成為朋友;藉食材的烹煮尋回過去的回憶,也理解藏人的信仰與生活;透過跟隨格西拜訪僧院、寺廟,周芬伶重新思考肉身死亡的意義,也對生死產生深切的感悟。面對北印度這個嶄新的世界,周芬伶慢慢學會分解自身的煩惱與恐懼,在剖析自我的同時,也帶來嶄新的文字書寫。


作者: 周芬伶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14/12/30



2

鄒氏女


《鄒氏女》是章詒和繼《劉氏女》、《楊氏女》後的第三部女囚小說,坐牢十載的經歷使章詒和認識到:自己的情感世界並沒有因異性的缺乏而退化,反而愈發強烈。強烈需要愛,也強烈需要被愛,甚至不管對象是異性或同性。在這本以中國勞改營女同性戀為題材的小說中,作者不採用露骨的性交描述,而是以乾淨、含蓄的文字表現女性之間從牽手、接吻、撫摸到上床等親密關係,娓娓道來曖昧與流動之間細膩的「女性情誼」及慾望。


作者: 章詒和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12/15



3

明日的餐桌


《明日的餐桌》作者余宛如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碩士,2007年投入公平貿易推廣工作,創辦生態綠咖啡,成為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商。在本書中,作者應用「食物人類學」的方法,費時八年,親歷歐洲、北美洲、中南美洲、中東、亞洲等地,深入食物生產、交換、加工與消費的現場,分析從產地到餐桌過程中的人權、土地權益與環境議題,並指出層層環節中誰為獲益者,誰為被剝削者。作者透過引介世界各地的食物運動、合作經濟、共同採購等行動方案,鼓勵消費者以有意識的飲食與消費為策略,探索「用吃改變世界」的可能。


作者:余宛如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14/12/01



4

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

《疊韻》的誕生起源於2000年,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在蒙特婁新舞蹈國際藝術節上,聽見哲學家Jean-Luc Nancy發表文章,立刻感覺到其文本與舞蹈之間具有奇妙的相通與共鳴,因而開啟這場哲學與舞蹈的相會。本書收錄了哲學家與編舞家長達一年的往返通信紀錄、與影像工作者Claire Denis的對談,以及Jean-Luc Nancy在舞作《疊韻》中演出的口白。在兩位大師拋出的問題與反思之間,讀者得以重新凝視過去的觀舞經驗,以不同的角度理解各種藝術之間融通的關係。


作者: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大雁出版基地

出版日期:2015/2/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