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讓藝術滲透到日常生活:從「Open Art Bank─剖開藝術銀行」一窺作品的典藏和推廣


文/ 藝術地圖編輯部

圖/藝術銀行提供


聽到「藝術銀行」,總讓人困惑如何將感性的藝術直覺與理性的商業化銀行概念結合運作,藝術品如何透過推廣、購藏與租賃的方式,以異業合作融入大眾的生活圈。而今(110)年5月起轉由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的藝術銀行,透過「Open Art Bank─剖開藝術銀行」展覽,讓大家能更深入瞭解營運邁入第8年,累積的豐碩成果。

此次展覽幾乎都展出109年度購入且首度曝光的作品,包含各種媒材類型,如科技藝術、複合媒材、錄像、攝影、水墨、油彩或膠彩等,呈現臺灣當代藝術的多元面向。本次展覽策畫曾巧竹分享,希望透過「Open Art Bank─剖開藝術銀行」展覽,讓新舊朋友再次認識藝術銀行,將相關業務以剖面的方式呈現,期待能更深入了解藝術銀行。簡約分為三個展間,分別為藝術銀行多年的營運成果

、不同類型藝術作品的展出,及半開放式庫房空間。在第一展區面對人行道的透明空間中,特別以開放性的方式展出藝術銀行密碼、歷年展覽合作文件與懶人包動畫及租賃客戶的故事影片,用趣味的方式對觀眾作全面性的服務介紹,也吸引路人的目光。

第二區呈現藝術銀行租賃業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同時展出藝術家黃至正《備忘錄3》與《侵蝕的記憶─堡壘》兩件作品,規劃設計了可調整的燈光變化,讓觀眾體驗到藝術品在不同燈光下的美感氛圍。並強調作品呈現與空間的相互關係,都是透過反覆與修護師及客戶溝通討論,共同找到最適合的呈現方式。第三區展間則為半開放式的典藏空間,不僅讓參觀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見半開放式的庫房空間,更讓藝術品的典藏方式增添各種彈性,藉此分享作品保存維護的基本概念。而藝術銀行的業務範圍不只是購藏與租賃,更提供展覽規劃服務,特別在是非典型展演空間,如旅館、醫院、企業等公共場域,藝術銀行同仁都會依現場狀況,提供相對應的展出建議,也會針對作品進行篩選。不只是透過展覽讓觀眾看到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甚至在與駐外館所合作時,也提供代表臺灣文化意涵的作品,透過文化進行國際間的交流。

許多人勢必會對於藝術品的購藏與租賃等機制產生遲疑,事實上,縱使藝術品購藏後的租賃收入皆歸國家所有,但藝術銀行也擔任藝術家與機關單位及公司企業間的溝通橋樑,許多機構透過與藝術銀行租賃,進而想更了解藝術,希望邀請藝術家到各空間進行現地製作、工作坊或是表演等,此時藝術銀行則會協助使雙方合作進行得更順利,讓藝術家更多與企業合作的可能;也讓企業能更將藝術融入生活。更有在租賃期間對作品日久生情,越看越喜歡的公司企業,進而開始購藏藝術作品,成為潛在的藏家,形成一個好的循環。可見,藝術銀行的影響力不只在品牌經營與商業行銷等範圍,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藝術推廣與展覽服務,培養更多喜歡藝術卻不知從何開始的觀眾,也期待透過租賃找到藝術同好,且認同藝術銀行理念,一起提升生活質感,讓美學經濟永續循環。


參考藝術銀行的FB粉絲頁了解更多線上活動。(https://www.facebook.com/twartbank/)


【Open Art Bank─剖開藝術銀行】

展覽時間:110年10月4日至111年1月7日

展覽地點:藝術銀行營運總部(403臺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