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要多慢才好睡

撰文:雜音豆豆 巴哈「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Variation,BWV 988)出版於1741年,一度跟他的「馬太受難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樣,差點淹沒在歷史的冷漠中。


詮釋此曲速度是關鍵,有的版本演完僅40分鐘,有的則長達80分鐘,因為巴哈許多樂譜並未標示速度,讓演奏者有機會自由發揮。不過,若以「郭德堡變奏曲」起初是為了有催眠效果來看,詮釋速度應該越慢越好。


樂界流傳巴哈是為了,駐薩克森選帝侯宮廷的前俄羅斯大使凱撒林格伯爵(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所賞賜的大鍵琴家郭德堡(Johann Gottlieb Goldberg)而寫。因為伯爵有失眠問題,睡不著時就聽郭德堡彈琴,他希望巴哈寫點東西給郭德堡,在他睡不著時可聽,巴哈認為變奏曲最合適伯爵需求。


不過,上述故事被人質疑真假,引起諸多討論。故事源起或許有假,但,巴哈這首「郭德堡變奏曲」確實存在,而且毫無疑問是經典。


鋼琴家郎朗,才剛走過手傷陰霾,疫情年推出這套巴哈「郭德堡變奏曲」,花了九十分鐘詮釋,引起了許多關注與討論,網友甚至認為他有譁眾取寵的嫌疑。




「譁眾取寵」豈是郎朗的第一回?手傷才需要彈得這樣慢?他想在名盤之林留下江湖地位?


說到知名的「郭德堡變奏曲」版本,隨手捻來就一定要提到這兩個版本。因為他們是讓這首包含前後主題與三十段變奏的經典,「樂壇復活」的關鍵!

第一個版本是波蘭女大鍵琴家蘭道芙絲卡(Wanda Landowska)的錄音,她是近代大鍵琴的知名改良者,1931年用大鍵琴錄下「郭德堡變奏曲」第一個版本,因為流暢、好聽,讓廣大樂迷發現、認識了,原來「音樂之父」巴哈有這樣一首變奏曲。


第二個版本是,1955年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Glen Gould)在自己的第一張唱片,選錄此曲,由於他我行我素的詮釋風格,並且自帶喃喃哼唱的詭異,讓這張唱片大賣,把「郭德堡變奏曲」從冷門曲目變成暢銷名曲。不過也因為這樣「出格」詮釋,成為古典樂壇的異類,顧爾德彈出自己靈魂的當下,也引來許多詮釋者把原曲創作變成自己的衛道批評。


一直到顧爾德1982年過世,他的1955年「郭德堡變奏曲」版本,銷售成績早就是其他版本望塵莫及。該年10月15日他在多倫多聖保羅教堂的追思禮拜上,三千多人親眼見證「郭德堡變奏曲」替這位鋼琴怪傑的人生劃下句號。就人生佔比來說,此曲跟顧爾德的密切真的遠比巴哈高多了。


「郎朗這版最新的『郭德堡變奏曲』你聽過了嗎?」成為古典迷之間最頻繁的問候語,而你聽過了嗎?等聽過再來論,慢得好不好、對不對吧! 圖片由環球唱片(香港)提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