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影像的觀點語彙─「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 1958」展


對現代人而言,拍攝照片是輕而易舉的生活瑣事,數位時代的便利性讓人人都有機會被稱為擷取重要瞬間的攝影師。而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對於學習攝影藝術相關專業的人而言,則是永遠的精神先驅。此次展覽主旨除了引用他的一席話「事實並不有趣,對事實的觀點才重要」之外,他最知名的攝影理論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被視為攝影界的經典,永遠都在提醒世人用影像把握最重要的當下。 本次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攝影作品,以布列松二度造訪中國大陸時所拍攝的照片,由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根據時序與布列松的行旅足跡,以先後造訪取鏡的城市與遭遇的歷史事件設定各系列照片主題,透過影像順序鋪陳時代的動盪。館長林平表示:「布列松的報導攝影作品,凝視並捕捉上個世紀中國的轉變與遞嬗,亞洲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於攝影畫面中隱然可見,展覽具有綴補臺灣文化脈絡的重要意義。」

1948年布列松受到美國《生活》(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拍攝記錄政權即將易主的關鍵時刻。在短暫的四處移動中,共拍攝了26捲底片、超過900張的照片。雜誌編輯將此系列照片挑選200張,隨後在1949年首刊號以〈北平的最後一眼〉為名刊登專題,在國際間廣為流傳。1958年,布列松再訪北京與上海。時逢共產黨「大躍進」發起之時,布列松見到的中國已與十年前氛圍大大不同。面對劇變的時代,鏡頭下掌握複雜的人物與社會情境,但畫面仍維持一貫的嚴謹構圖;系列紀實照片相互獨立,展現布列松著名的「反紀錄式」的攝影特色(anti-documentary style)。

布列松認為攝影師在拍攝時是:「每個人都會在發現自己的同時,也發現外在的世界」。布列松對於攝影,最關注的是按下快門的當下,每一次快門都是各自獨立的瞬間。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