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dgar Froese (1944 – 2015) 電子音樂夢

文/袁智聰


Edgar Froese (1944 – 2015)


德國柏林傳奇性電子音樂教祖樂團Tangerine Dream的主腦Edgar Froese在1月20日於維也納因肺栓塞猝逝,享年70歲。各位Progressive電子音樂愛好者們無一不對這位一代電音宗師突然離世深表哀悼。


Tangerine Dream是圍繞著Edgar Froese為核心的樂隊,是德國Krautrock運動的元老、70年代Berlin School of Electronic Music / Kosmische Musik的頭號名字、影響力無遠弗屆的電子音樂先鋒。超過45年的音樂生涯中,TD最為樂迷津津樂道的,是多年來樂隊孜孜不倦地出版唱片與舉行巡演,其恐龍級的姿態絕對名不虛傳。直至2014年11月,高齡的Edgar與TD仍在巡演當中。即使他們的藝術成就是在於電子音樂的範疇上,但Edgar其實是很搖滾的樂手


Edgar Froese逝世的消息公佈後,Klaus Schulze、Michael Rother(Neu!)、Manuel Göttsching(Ash Ra Temple)、Hans-Joachim Roedelius(Cluster)等同期的德國Krautrock/Progressive樂手,法國的Richard Pinhas(Heldon)、Jean-Michel Jarre,美國導演William Friedkin(《驅魔人》/《賣命錢》)等大師級名字,都紛紛為他發表悼念文章。大家沒有太悲傷,因為Edgar曾說過:「沒有死亡,只有改變了我們的宇宙地址。」



從Krautrock到Synthesizer Music


在Edgar Froese領軍下,Tangerine Dream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45年來曾發表過的錄音室專輯/現場演出專輯/電影配樂專輯/舊作重新闡釋專輯,已達百多張之多,是相當之驚人的數字,再集齊各成員的個人專輯、TD及相關的唱片,那更足以是一個創舉。


但TD最重要的作品,毋庸置疑產於整個70年代以至80年代上旬。他們的典故,是得以由一隊早年的德國Krautrock樂團蛻變成為電子音樂先鋒、創造了其Synthesizer Music模式,見證著他們開啟了70年代Progressive電子音樂的先河。


TD的前身是師承英美樂風的迷幻搖滾樂隊The Ones,隨著樂隊應邀到西班牙卡達克斯於Salvador Dalí的別墅演出,這位著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亦影響到來自柏林藝術學院Academy of the Arts的Edgar履行實驗音樂意念,於是在1967年間另組成走Free Rock路線的Tangerine Dream——樂隊名字取自The Beatles 的1967年迷幻經典〈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的一句歌詞”Tangerine trees and marmalade skies”。


當TD在1970年發表首張專輯《Electronic Meditation》時,他們就是結集迷幻搖滾、即興爵士與前衞電子音樂的薰陶,樹立出他們被稱為Krautrock的德國前衞搖滾風格,重點是那時TD仍未開始應用電子合成器,只有用上Farfisa Organ以及Tape-Collage實驗與自製電子音效器,但已奠定了其電子音樂意念。隨著樂隊開始大量應用電子合成器如VCS3、Moog及其招牌式Mellotron演奏,那種太空感Kosmische Musik色彩亦日漸濃厚。經過1973年專輯《Atem》,再到加盟剛成立的英國獨立廠牌Virgin Records後,1974年所發表的《Phaedra》專輯,TD的Synthesizer Music亦正式成形——迷魂而科幻的Sequencer電音程序,漫天無際、神秘莫測與儼如置身宇宙深處的意境氛圍,曲調間的悲壯浪漫氣息,不失即興的實驗手法,正是那些年TD的獨一無二電幻聲音;他們的電子音樂正是從此作演進,由Analogue而走到Digital紀元,來得愈見精煉細緻、扣人心弦、成熟渾圓。


Edgar Froese的1978年雙唱片個人專輯《Ages》。


Tangerine Dream加盟英國獨立廠牌Virgin Records後在1974年初發表的奠定性電子音樂經典專輯《Phaedra》。


耐人尋味的超現實電音旅程


我喜歡Tangerine Dream,但誠然談不上他們最忠實的樂迷。我所喜歡的TD是早年的Ohr廠牌時期,以及名聞遐邇的Virgin廠牌時期;我心目中最經典的TD是1971至77年間Edgar Froese、Christopher Franke及Peter Baumann的鐵三角陣容,當Johannes Schmoelling取代Baumann崗位後的另一個鐵三角陣容亦有不少佳作。

1977年的經典3人陣容Tangerine Dream。


然而90年代以降,我對TD的興趣已愈來愈減退,主要是那時他們的聲音來得太過修飾,就像以作主打美國New Age Music市場,失去了昔日那種懾人的氛圍,不對我的口味。我最後一張購買TD的「近作」,已是1997年的單曲〈Toward the Evening Star (Remixed by The Orb)〉。然後,只見到他們的多產已達至寧濫莫缺之程度(其實TD有很多在80年代發表的電影配樂專輯亦甚平平無奇);當Edgar的兒子Jerome Froese加入後,在1990至2006年間以父子檔出來的TD抑或再之後的TD,對於我而言是頗陌生的。即使Edgar仍是那麼身體力行地創作與演出,但TD只餘下一個名牌而已。


永遠忘不了我在少年時代遇上TD時的震撼。我認識TD這個名字已是80年代的事,而我第1張追溯回他們的70年來作品,是其1975年專輯《Robycon》,買的是日本版的黑膠唱片。兩首同樣達17分鐘長篇電子樂章,所帶給我是如斯深不可測、耐人尋味的超現實神秘音樂旅程。從前TD的Progressive電子音樂作品,充滿考究與推想空間。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