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avid Bowie (1947 - 2016)死亡的藝術

文、圖:袁智聰


原本我早已計劃好會在今期寫David Bowie。畢竟他在2013年重出江湖帶來睽違10年的回歸專輯《The Next Day》標誌著其回勇狀態之餘,同時他亦宣佈不再舉行巡演,好讓日後專注灌錄唱片、把全副精神投放在音樂創作上。結果3年後在他69歲生日當天發表樂迷引頸以待的全新專輯《★》(Blackstar),足以印證到Bowie創造出一張藝術成就極高、教人讚嘆的傑作。單是夢幻神秘而賦予起承轉合的10分鐘長篇藝術搖滾主題曲〈Blackstar〉,已告之這是Bowie野心勃勃而來的一次。


然而《★》面世後不久,晴天霹靂地傳來了其病逝之噩耗,消息令人震驚不已。此刻我仍是在為今期執筆寫著David Bowie,同樣的題目,但談論的角度卻已顯得不一樣了。


跟癌病搏鬥了18個月,David Bowie最終在1月10日離世,享年69歲。

《★》是David Bowie的遺作專輯,也是他身患重疾,與癌病搏鬥、知道自己已命不久矣時所灌錄出來的唱片。這專輯也是他送給樂迷的道別禮物,被視為他把死亡作為他的藝術作品。隨著Bowie的離世,《★》幾乎在全球各地都登上了專輯銷售排行榜的冠軍——包括成為了他首張登上美國Billboard第一位的出品。


全新專輯《★》(Blackstar)的黑膠唱片版與CD版的封套帶來截然不同的一黑一白設計,前者黑壓壓的唱片封套予人一份沉重的感覺,後者則是外白內黑。簡約的設計,也是他罕有地沒有用上自己之肖像的一個唱片封面。

全新專輯《★》(Blackstar)的黑膠唱片版與CD版的封套帶來截然不同的一黑一白設計,前者黑壓壓的唱片封套予人一份沉重的感覺,後者則是外白內黑。簡約的設計,也是他罕有地沒有用上自己之肖像的一個唱片封面。

有「搖滾變色龍」之稱的英國殿堂級音樂藝人David Bowie,在樂迷心目中一向是處於「偉大」、「先鋒」、「傳奇」甚至是「神話」的舉足輕重地位,他那橫跨50年的音樂藝術生涯是何等精采。他是創作歌手、多元樂手,也是演員,亦可以是退居幕後的唱片監製,從音樂到形象、從藝術觀到世界觀,他的觸覺、野心、內涵、前瞻、顛覆,早已叫樂迷津津樂道,還有他的不老傳說姿態,Bowie的一切早已來得前無古人。Bowie對當代/後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誠然我覺得已可以超越The Beatles。所以要探討他的典故,即使出版一本特刊也寫不完。


即使要面對死亡,Bowie不但仍在孜孜不息地創作與灌錄唱片,而且更要讓他的遺作專輯來得舉世矚目,成為其音樂生涯上的另一登峰造極之作、留下一張曠世經典。這點,在搖滾音樂史上的確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之舉。


在Bowie離世之前,他完全沒有向外界透露過他身患癌症,大家只知道他在10多年前曾有心臟病問題,從而要在2004年6月叫停正在進行中的世界性巡演《Reality Tour》,後來得悉做過了血管再成形術後他已告痊癒,隨之有多年時間是處於半退休狀態。當我們喜見Bowie在2013年憑著《The Next Day》專輯重返樂壇之同時,沒有人料到這位長青不老的傳奇已要步入晩年。


Bowie得以隱瞞患癌病情,我們亦不覺意外。正如之前他病後復出,也沒有大鑼大鼓地宣佈要進入錄音室,反之卻讓《The Next Day》的整個製作過程低調進行,更要樂手、錄音師與所有相關人士簽下保密協議,消息不得外洩。直至2013年1月8日他的66歲生日當天,才在事前於毫無預告下,突然發表回歸單曲〈Where Are We Now〉並公佈《The Next Day》專輯會隨即面世。


同是在美國紐約市灌錄的專輯、同是由老拍檔Tony Visconti監製,《The Next Day》與《★》的最大分別,是前作的音樂班底主要是以往曾與Bowie合作過的樂手,有不少是上次《Reality Tour》的團員。但《★》的音樂班底,則是一眾當今紐約爵士樂圈的樂手(以本已獨當一面的色士風手Donny McCaslin為首)——當Bowie在2014年的精選專輯《Nothing Has Changed》帶來與The Maria Schneider Jazz Orchestra合作之新歌〈Sue(Or in a Season of Crime)〉,已表現了其爵士樂取向。但這次Bowie並不是要做出一張爵士樂唱片,而是要交由爵士樂手來灌錄出他的藝術搖滾音樂,甚至監製Tony Visconti還透露electronica樂團Boards of Canada與hip hop藝人Kendrick Lamar對其新作的影響,從音樂性而言《★》依然有著其突破性意義,走出他的comfort zone,見證到搖滾變色龍正在作出另一次蛻變。


從《★》的面世至Bowie的逝世才只有兩天之隔。即使《★》歌曲的字裡行間與蒼白幽閉音樂氛圍甚至單曲〈Lazarus〉的音樂錄像都流露著死亡之喻意,但是姑勿論是Bowie最忠實的樂迷抑或最具觀察力的樂評專家,之前全沒有人可以斬釘截鐵地一口咬定Bowie是在預告自己的死亡、他正在為自己的生命進行倒數,以這些歌曲作為給樂迷的遺言自白。


在單曲〈Lazarus〉的音樂錄像裡,Bowie蒙著雙眼臥病床演出到最後走進衣櫃裡,都被視為他面對病重與死亡的象徵。

到底死亡與絕望,都老早是Bowie在歌曲裡常涉及到的題材(最經典是他在1973年間宣佈其化身Ziggy Stardust之死亡、來一次「Rock ‘n’ Roll Suicide」),而我們就是喜歡他在音樂上所存有的陰暗面,是其搖滾美學的一部分。況且又如1999年自傳式專輯《Hours…》所呈現出的失落與懊惱情感,又或者《The Next Day》的先行單曲〈Where Are We Now〉回憶70年代創作「柏林三部曲」時的蒼白生活下是首苦澀的輓歌,都是他叫人聽得沉重不已之作品。所以縱然《★》滿是不祥的感覺,但大家都只視之為Bowie的創作意念而已,沒有與他的自身狀況扯上關係。


就在《★》面世當天,我發現到其官方帳號DavidBowieVEVO已把專輯的所有歌曲全盤放到YouTube上發佈,以最大牌頂班的音樂藝人巨星來說,這是甚罕有的情況。原來,根本是Bowie希望他這張告別專輯送給更多樂迷欣賞。


可是死神來得也預期中快了,是Bowie自己也意想不到。Tony Visconti表示,Bowie本來還想在這個2016年初趁他餘下最後幾月壽命,再多錄一張專輯出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