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印度北部的賈朗達爾(Jalandhar),累積數十年的空汙因為封城、世界的停擺而終於消散,當地居民意外地清楚看見了鄰近的喜馬拉雅山脈,那是他們從未能好好欣賞的世界美景。
——擷取自2023台北雙年展提出「小世界」(Small World)策展人語。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編者註: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2020年印度為防止疫情擴散,從3月25日開始「全境封鎖」21天,雖然嚴重影響印度人民的經濟及生活,卻意外讓人發現,空氣汙染大幅降低,使得大自然的景觀「回來了」,印度北部的居民甚至可以直接以肉眼看見喜馬拉雅山,讓許多人又驚又喜。(YAHOO新聞)
2023年10月中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的2023台北雙年展,由三人團隊周安曼(Freya Chou),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穆柏安(Brian Kuan Wood)擔任策展人,「策展言」帶出了世紀疫情下的新感悟,並以「小世界」為主題,審視、思考、回應當下的共情與狀態。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左二)與2023台北雙年展策展人莉姆.夏迪德、周安曼及穆柏安合影。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這個簡單的詞,好像跟雙年展作為觸目的藝術平台有點扞格。的確,迅速搜畫台北雙年展過去十年的主題,《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2012)、《劇烈加速度:藝術在「人類世」》 (2014) 、《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2016)、《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2018)、《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2020),不是迫切、炙手可熱的議題,就是顯得沉重的命題,無不展現大視野、大論述。
左 | 王衛,《鏡子》,2023,馬賽克磁磚,1600×400×3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右 | 皮歐.阿巴德,《詩,第九十七首》,2023,複合媒材裝置、出版品,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 沒有大論述,可「小世界」有層層交疊的指涉。
「小世界」,它道出了我們居住的地球村越縮越小,直指「小世界現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 ,即六度分割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這個理論指出,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一個陌生人。「小世界現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強調了人際關係的網絡特性,我們可以輕鬆地通過朋友的朋友與陌生人建立聯繫,它潛藏「小格局思維」。「小格局思維」指向某個具體的問題或情境,關注細節和局部,了解細微差別和因果關係。然而,小格局思維卻是侷限的視角,就如蝴蝶在房間裡盤旋時,它一直被房間裡的色彩和圖案所吸引,對窗外風景的廣闊一無所視。
| 記者會上,策展人被問到展覽有哪些重要的關鍵詞,他們給出「時間」和「機器」。
「被經歷的時間和生命的時間 (lived time and time of life)」,以及人與機器的關係。策展論述裡面描述了世紀疫情下,世界停擺之時,人們生活/生存的沉重狀態:「曾經有段時間,我們孤獨地透過視窗和螢幕與他人維持聯繫,機器幫助我們扮演應盡的社會角色,持續工作以求謀生;我們看似從某種承諾中獲得解脫,但在面對其他該履行的義務時,卻顯得更加無力;不禁反覆質問自己,如何可以在不失去時間的條件下創造時間。」[1]
因為靜止,人們對時間變得更敏感;行動受限,人們更依賴機器,機器(電腦)成為接觸他人、窺視世界的唯一中介……。他們策展的原點,是停擺綜合症的烙印。策展人往人們的內在情緒去挖……。
左 | 約翰.史密斯,《嚼口香糖的女孩》(影像截圖),1976,16釐米轉高畫質錄像、黑白、有聲,12分鐘。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右 |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它舉輕若重。
策展人#周安曼、#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穆柏安(Brian Kuan Wood) 。三人的背景與專長大不相同,但同屬藝術中生代。周安曼的職業生涯始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經過十多年的歷練後,她以「客席策展人」身份回歸美術館,標誌著台灣新一代、具備國際策展經驗策展人,而且是女性策展人。周安曼的策展履歷亮麗,她是2022年卡內基國際展(Carnegie International)的策展委員成員,曾擔任香港參加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客席策展人,亦是第10 屆上海雙年展的協同策展人。此外,周安曼在香港的Para Site藝術空間工作過,為香港藝術圈所熟悉。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左至右)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策展人莉姆.夏迪德、周安曼及穆柏安、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居紐約的穆柏安是作家,是線上期刊《#e-flux》和系列書籍的編輯。《e-flux》是個多元平台,重點關注當代藝術、批評理論和文化研究。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e-flux》提出的前沿探索和深度評論,對於塑造當代藝術和文化的討論與理解,起著重要作用。穆柏安並非策展出身,但他擁有一定的雙年展經驗,他曾為不同雙年展編輯刊物,其中包括2017沙迦雙年展專輯,以及2012台北雙年展專輯《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
另一位女策展人夏迪德,現居於黎巴嫩貝魯特,是貝魯特藝術中心(Beirut Art Center) 的總監。集策展、研究和組織活動於一身的夏迪德,不僅積極推動非西方的實驗聲響和視覺藝術,同時也對生態和氣候變遷議題十分關注。一如她的兩位策展夥伴,她認為藝術家在當今社會有她們的角色和責任,更深信藝術能引起社會變革和意識覺醒。(在加沙的不義戰火燃燒不熄之際,觀看來自中東的藝術作品,我不無戚然。)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館長指出,台北雙年展定位為中小型雙年展,但要「小而美,小而精準」。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的作品,展示超過120多件作品,而新的委託作品有19件。《小世界》展覽所希望闡發的,是要「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
驚喜亮點 | 2023雙年展地下樓展廳「Music Room」,公眾計畫著重人與人互動
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 2023 年 12 月起至 2024 年 3 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 Wok the Rock 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幕週活動紀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驚喜亮點 | 「小世界線上誌」數位平台,提供多元管道閱讀雙年展
雙年展同時推出「小世界線上誌」,一個集合論文、訪談、對話的數位平台,提供觀眾可以延伸閱讀本屆雙年展的多元管道。詳情請見: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3/tw/list/smallworldjournal
文 | 黃小燕˙樊婉貞
圖 |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 展期 | 2023.11.18-2024.03.24
🚩地點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rtmap9013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藝術地圖#artmap_artplus #cultural #artmap #artmap_大評論家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 #武漢肺炎 #COVID-19 #疫情 #印度 #喜馬拉雅山 #小世界現象 #關鍵詞
[1] 'For a brief moment, it was just us, meeting each other through windows and screens, still moving and performing our private lives to each other through machines, trying to work and to stay alive, freed from some commitments and increasingly alone in facing others, asking how we can make time without losing time.' 原文用排句的句式,那種沉重和壓抑的更為濃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