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本是平常事
文化研究‧實踐‧生活
文化本是平常事。過生活,就是做文化研究。
文化,不一定艱澀難懂。文化研究,也不專屬於學院。
文化本是平常事。生活也本是平常事。正因它如此平常,我們時常內化種種觀念、說法和習慣而不自覺。文化研究的訓練,讓我們看到生活並不等於一成不變的秩序,洞識不同領域的框框是人工建構,發現這些框框是可以被拆組、改裝,或者打破的。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本科課程成立十周年之際,32位畢業生執筆,書寫她/他們畢業後在忙碌的生活中怎樣實踐文化研究。在大學待了三、四個年頭後,這群青年明白到原來生活可以過得不一樣,帶著各自的稜角離開校園,在媒體、社區、藝術機構和學院等不同的位置繼續忙碌,跌跌撞撞。經過數年,終於明白在課堂上政治正確地討論不難,在生活中實踐所信才是考驗。
作者:三十二位歷屆畢業生
策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編輯:高俊傑、陳巧盈、張翠瑜、彭家維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月份:2014年6月
2.
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
詮釋記憶、描繪歲月,一般人會怎麼做?可能是收藏一段日記文字,一手隨筆塗鴉,或是一張圖、一片明信片、一本書,當然,也可能可以是用聲音,用音樂,來為自己的青春在茫茫的時空洪流中尋找座標與定位。李志銘發現,音樂也可以是一具精密的相機鏡頭,攝入栩栩如生、美好又深刻的人生畫面。他傾聽那些黑膠細柔地吞吐出的歌聲,像是火車上的旅客一樣觀望著窗外,看到自己的童年、青春以及時代如水流動,卻又幕幕鮮明。所謂往事再現,即意味著回想起自己曾經熟悉、如今卻再也看不到的地方。他這才意識到,人類對於時間是永不滿足的,唯有不斷追尋聲音的再現,方能找回一種歸屬,或在心中重塑那個屬於自己的年代。
作者:李志銘
出版社:遠景
出版月份:2014年6月
3.
回應桑德爾及其他
哲學家李澤厚今年已經84歲,他本人對邁克爾・桑德爾的學術研究也比較熟悉,他的對話體新書《回應桑德爾及其他》不僅有對桑德爾哲學的批判性討論,也有李澤厚近年來新思考的集中呈現;書中有在普通人看來顯得玄遠的哲學思辨,也有對現實問題的發言;它討論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一些問題,也有針對中國的特別言說。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作者:李澤厚
出版社:OXFORD
出版月份:2014年4月
4.
入境問禁:香港邊境禁區史
香港邊境禁區位於新界北部,毗鄰中國深圳,範圍由沙頭角海伸展至後海灣,面積達2,800公頃。自1951年禁區設立以來,成為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間邊界的緩衝區域,並能防止非法入境及其他邊境罪案。近年來,港府提議縮減禁區範圍,將有超過20條村落被釋出禁區範圍。因應禁區開放對深港關係的意義重大,且此區仍保留許多未受破壞的自然及生態環境、鄉村文化及歷史建築,故本書以明清時的新安縣發軔,敘述了該區在港英、日治及大陸文革等歷史階段,深港邊界在保安對抗、鄉村沿革、風俗民情、經濟教育、自然及人文景觀等方面的不同歷史面貎;並附有掌故軼聞,以村民作為主體去透析他們怎樣再創造文化特性,勾勒出香港邊境禁區六十多年的歷史脈絡。
作者:阮志
出版社:三聯
出版月份:2014年4月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