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智聰
沉迷音樂又喜歡用文字解讀音樂的香港升斗市民,人稱樂評人,一寫20多年,曾創辦音樂雜誌《音樂殖民地雙週刊》(MCB)。文字現散佈於中、港、台的平面及網絡媒體。
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早上,美國紐約市傳奇性創作歌手Lou Reed在長島Springs的家中病逝。這位曾經離經叛道、充滿反動精神的搖滾藝術家,就在71歲那年殞落了。
回顧Lou Reed的音樂生涯,有著無數為樂迷津津樂道的典故——以他為首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留下了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與啟發性,英國前衞音樂奇才Brian Eno聲言早年購買了其1967年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的所有人日後都組織了自己樂隊,而他更是無出其右的另類搖滾教父。
而Lou Reed最離經叛道的一役,是在70年代以創作歌手姿態作個人發展的他,竟毅然於1975年出版了全然朝向Avant-Garde噪音藝術探討的雙唱片專輯《Metal Machine Music》——這是搖滾音樂史上一張最為不尋常的唱片。
10多年前,黃耀明曾在訪問中對我憶述他於80年代初與朋友報讀了一個由梁儂剛主講的現代流行音樂課程,從而讓他邂逅到《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專輯,給他帶來重大的震撼;當日講者亦播放了一小段《Metal Machine Music》,明哥那時他的反應是:「好驚!」
搖滾與前衞之間的噪音
Lou Reed本是自紐約州Long Island的搖滾/流行作曲家,John Cale則是來自威爾斯並參與過Fluxus前衞音樂運動的前衞音樂家,當2人在1965年發起組成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時候,他們已確定了把Rock ‘n’ Roll與Avant-Garde音樂打通血脈,來作為樂團的創作大前提。
The Velvet Underground所制定出,是一門崩壞、黑暗、嘈吵、破爛、不協條與技術背道而馳的另類搖滾美學,在其迷幻/藝術搖滾曲風下彰顯著難以估計的實驗性。Lou Reed的Ostrich結他演奏、John Cale的中提琴Droning以及師承自La Monte Young與Fluxus運動的Avant-Garde音樂意念,VU是首隊廣為採用大量失真Distortion與Feedback來奏出White Noise噪音的搖滾樂隊。
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裡從〈Heroin〉和〈Black Angel's Death Song〉的噪音暗湧,到〈European Son〉大剌剌的扭曲噪音失控狂飆竄流,正彰顯出樂團的噪音搖滾美學;到了68年出版的第2張專輯《White Light / White Heat》,在「Anti-Beauty」的主旨下他們將其音樂推至更為嘈吵、刺耳與滿佈即興性及實驗性的表現方式,長達17分鐘的即興曲目〈Sister Ray〉通過Vox擴音機輸出無與倫比的巨大嘈吵音量。
其實早在1966年12月隨那期多媒體雜誌《Aspen》(由Andy Warhol和David Dalton設計)所附送的一張Flexi Disc軟片唱片,當中收錄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一曲〈Loop〉,便是他們的純噪音曲目——雖然這只是John Cale獨力主理的音響Feedback演奏。
商業自殺
在當期時,The Velvet Underground並沒有創下甚麼商業成就、也談不上是成功的樂隊。Lou Reed最終在1970年8月退出VU,之後他曾替其父親的稅務會計公司工作、當上班族,1971年簽約RCA廠牌,以個人姿態重返樂壇。1972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Lou Reed》並沒有帶來甚麼大迴響,到了同年年底出版由英國搖滾巨星David Bowie及其結他手Mick Ronson跟他聯袂擔任監製的第2張個人專輯《Transformer》,才是Lou Reed音樂生涯的重大轉捩點,樹立起他糅合Art Rock與Glam Rock的風格,而這也是Lou最廣為樂迷熟悉、有最多大熱單曲的個人專輯。
經過《Berlin》(1973年)和《Sally Can’t Dance》(1974年)之後,來到Lou Reed的第5張專輯《Metal Machine Music》,他就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商業自殺」。
這張在Lou Reed紐約家中灌錄的雙唱片專輯《Metal Machine Music》裡,他拼棄了所有搖滾與流行音樂的形式,製作出是全然與搖滾及流行樂背道而馳的無調性Avant-Garde / Noise Art實驗音樂。師承自美國前衞音樂家La Monte Young在60年代之樂團Theatre of Eternal Music / The Dream Syndicate (成員包括John Cale及VU第1代鼓手Angus MacLise)的薰陶下,專輯內所收錄的4首16分鐘長曲目,全是通過結他、音效器與擴音機產生出來的Feedback電聲音頻噪音再加以變速,而沒有採用任何電子合成器;產生出猶如發自工業機器的巨大噪音音牆狀態,來得不著邊際、分崩離析,令人聽得不寒而慄。
《Metal Machine Music》是一張完全妄顧商業市場的唱片,也奇怪當時RCA亦首肯為他出版(那是古典部門Red Seal廠牌之出品)。從前,有說此舉是Lou Reed有意與RCA解除合約,抑或他想用來嚇走一些他的流行樂迷,還是給樂迷開的一個玩笑。結果專輯面世了幾個星期後,唱片店紛紛退還了數千張《Metal Machine Music》,情況悲壯。
工業效應
在Lou Reed的唱片目錄上,《Metal Machine Music》的Noise Art實驗音樂取向也是只此一次,他並沒有因此而走向Avant-Garde / Academic音樂範疇發展。同年稍後出版的《Conny Island Baby》專輯,也重投旋律化搖滾歌曲路線。
《Metal Machine Music》在後世亦被評價為開創了Industrial Music先河的作品。即使之前早在70年代初期德國Krautrock體系的Kluster / Cluster抑或早期Kraftwerk等先鋒樂團,都已開啟了Industrial Music之門戶,但卻沒有Lou Reed的《Metal Machine Music》般噪音得那麼義無反顧與瘋狂。
過去,Lou Reed從沒有在台上公演過《Metal Machine Music》的曲目,直到2002年3月,他與Avant-Garde古典樂團Zeitkratzer在德國柏林的MaerzMusik音樂節上以弦樂、管樂、鋼琴的新編曲下演繹出當年的噪音作品;到了2008年,他與 Ulrich Krieger及Sarth Calhoun組成了即與/噪音樂團Metal Machine Trio,舉行巡演。
說來,成軍於80年代初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工業樂團/EBM先鋒Die Krupps,他們曾屢次向《Metal Machine Music》作出追祟。1991年出版的精選專輯《Metall Maschinen Musik 91-81 Past Forward》,名字上已有致敬的意義;到了其2013年新專輯《The Machinists of Joy》,便模仿了《Metal Machine Music》的封面設計,主將Jürgen Engler擺出了當年Lou Reed的姿勢。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