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儀真
藝術推理小說《黑幕下的格爾尼卡》適合一口氣讀完,不自覺一口氣便讀完。就像你去電影院看一部情節緊湊的片子一樣,視覺效果豐富,高潮迭起,不會有片刻想要暫停。作者原田舞葉以文字說故事的能力強大,譯者劉子倩的中文也極其流暢優美。更難得的是,《黑幕下的格爾尼卡》敘述相隔六、七十年的兩個時空劇情,一章一章地輪替上陣:二十世紀三O年代,以畢卡索作畫的時空為主軸;以及二十一世紀,2001年911紐約雙子星大廈遭受恐怖攻擊開始。然而思緒細膩的作者將兩段歷史交織得井然有序,彼此之間神秘而驚奇的連綴皆恰到好處,幾乎無須回頭翻閱前情提要,每一段落承先啟後的責任都履行得十分完善。
無需多說《格爾尼卡》(Guernica)這幅畫的作者是誰。作為畢卡索最著名的畫作之一,《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共和國政府於1937年委託畢卡索為了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而創作,預設成為西班牙館展覽的重頭戲。當時正值西班牙內戰期間,定居在巴黎的畢卡索接下此重責大任卻一籌莫展。直到內戰的一方: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裝陣營,以及支持佛朗哥的德國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於1937年4月26日轟炸巴斯克地區(Basque)的格爾尼卡,將這座西班牙小城化為灰燼,畢卡索因而憤怒畫下這幅反戰鉅作。博覽會結束後,因顧及若將《格爾尼卡》送回西班牙將遭受佛朗哥及納粹的蹂躪,因而展開了這幅畫的流亡生涯。它連續於歐洲及美國巡迴展出,並且應畢卡索之請,「在西班牙成為真正的民主主義國家前」,該畫絕不返回西班牙。《格爾尼卡》於是從1939年到1981年期間,長達40年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代為保管及公開展出。直到畢卡索死後,長年統治西班牙的佛朗哥將軍也過世了,西班牙成為民主政體,《格爾尼卡》才歸回西班牙,現由馬德里的索非亞王后藝術中心(Museo Reina Sofía)收藏。長期任職於美術館的作者原田舞葉,將史實考據得十分翔實。雖然大量融入杜撰的人事物以創作虛擬的情境,然而關鍵而重要的歷史軌跡,尤其是與畢卡索相關的第一段二十世紀的歷史,原田舞葉信手拈來卻絲毫不馬虎。
朵拉(Dora Maar)是這段期間陪伴畢卡索的情人,她記錄這幅鉅作從無到有的過程。本身也是藝術家及攝影師的朵拉完整拍攝畢卡索作畫的經歷,成為史上珍貴的資料。二戰結束前兩人已分手,原因無他,只因為畢卡索有了新歡芳斯華‧吉洛(François Gilot)。這些風流韻事、亦即與畢卡索各個歷史階段繪畫風格高度相關的情史,讀者多少聽過,但是多半只知梗概。原田舞葉運用高度想像力,補足了人物心理層次的內容,生動演繹畢卡索與情人的日常與對話。不過,除了知名事件之外,讀者無從驗證細節的真偽,只能說-------這畢竟是一部小說。
是的,這畢竟是一部小說。一來虛實交映,難以處處較真;二來原田舞葉的邏輯不錯,故事頗能自圓其說。和畢卡索的歷史平行出現在書中的二十一世紀篇章,由八神瑤子主演。原田舞葉幾乎在她的每一部藝術推理小說裡,皆化身為美術館相關人員,憑著她個人豐富的實戰經驗,讓故事裡的藝術專業度得到一定的保障。例如談及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作品《夢》的《畫布下的樂園》(2013)、涉及莫內(Monet)《睡蓮》與京都神秘畫作的《異鄉人》(2016)、這一本《黑幕下的格爾尼卡》(2019),以及今夏甫出版、談及梵谷《星夜》的《浪擊而不沈》(2019)。在911事件中成為寡婦的瑤子,獻上己身的生命,欲成就任職的紐約現代美術館在2003年6月舉辦的《畢卡索的戰爭》特展中,能成功展出《格爾尼卡》原作。然而與畫作收藏處索非亞王后藝術中心借畫的過程,卻是一場千辛萬苦、涉及國際政治、恐怖組織等錯綜複雜成本的高價賭注。書中這場2003年的《畢卡索的戰爭》特展,經過考證應屬虛擬,否則作者難以異想天開編造那些精彩絕倫、好萊塢電影般的情節。現實裡於2003年2月13日至5月19日在 MoMa舉辦的展覽名稱為「馬諦斯與畢卡索」(Matisse‧Picasso),並且當中並無《格爾尼卡》的展出。小說提及的另外兩場 MoMa畢卡索展覽則是真有其事,包括1939年的「畢卡索藝術生涯四十年展」,以及1980年的「畢卡索回顧展」,在當中我們真能看見《格爾尼卡》的存在。2003年美國國務卿Colin Powell(書中化名鮑爾)於聯合國安理會議大廳宣布美國將與伊拉克發生衝突時,背後象徵反戰的《格爾尼卡》織毯畫被黑幕遮蓋的新聞,倒是屬實,這也是書名的來源。
至於八神瑤子與畢卡索及朵拉的內在關連,說來有點扯但也實在絕妙,小說結局則令人大感意外。然,小說的書評如同影評,忌諱爆雷。因此,且讓我把這些梗暫時藏在黑幕底下吧。
作者 | 原田舞葉
譯者 | 劉子倩
出版社 |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 2019/0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