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志如
相片由Jesse Clockwork提供
以探討「人生價值」為主體的《人生的表演課》,由參與表演課的實習生個人親身經驗,串構起十二段獨立的人生拼圖,反諷人類在僵化的思想模式中,雖然感到窒息卻也無能為力改變現狀,只能在隙縫中尋找一絲光亮。劇中借助獨白、辯證對話與肢體空間調度,重返表演課時所碰觸到個人極度隱私的情感,彰顯在成為演員之前,先「好好成為一個人」的重要性。劇終更以「We Are one」來讚頌生命的光彩、天地萬物合一的願景。
藝術總監黃柔閩從「人」作為出發點,認為戲劇不能只是「演」這階段,她認為實習生在成為角兒之前,應該先讓自己「完整」。因此「表演課」是拾起勇氣面對自己的開始,在歷經質疑、揭開瘡疤、正視問題所在,從大環境乃至存在於心中隱晦的深處,只有面對了才能重新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最後才能好好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名演員。此外,導演安德森以拼貼的方式,將平均年齡在25歲的素人演員在課堂中發展的「事件」,透過真誠、直接的剖白歷程,反映他們內心真正在乎的事。
整齣戲的詮釋手法,對於觀者而言趨近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學者Gavin Bolton所倡導的:參與者能在戲劇中獲得情感與認知評價的改變,也就是透過戲劇的主/客體辯證關係,揭開相關概念的價值判斷。如郭亭妤〈什麼是本來就應該〉從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提出適當性的質疑;曾重穎〈一個影響我最深的人〉提醒失去生存鬥志的人們,不要忘記活下的勇氣;余孟謙〈紀錄者〉則以實境影像捕捉,為所有稍縱即逝的時間、情感與生命,提點當下的重要性;陳映如〈撕不掉的標籤〉如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關於受害者家屬被莫名標籤化的控訴。其他片段尚還包括〈職場就像劇場〉、〈死亡一直都在〉、〈關於哭戲〉、〈信仰・自我・家庭〉、〈理想與現實〉、〈人生就像一場即興表演〉、〈最難忘的一張臉〉與〈我的選擇〉等。在密集的故事穿插,以及龐大的台詞量與夾帶著幾首rap和大合唱,短短75分鐘如人生跑馬燈,一幕接著一幕,目不暇給。
導演以此拼貼寓意,倒像是諷喻眾生皆來不及為自己寫下什麼留下什麼,生命隨即流逝一般。這樣的表現方式,猶如向觀者拋出一個問題意識:如果是你,「人生」這堂表演課,你又會如何下註解?而此劇最終以一段彰顯「成為一個演員的關鍵,就是成為一個人進步的原因」,勸人「面對自我不可避免的死亡,珍惜我們可以生存的權利,隨時保持驚喜的心」,闡述生命的有限與可貴。作者認為到此為止,此劇的教育意義非常濃厚,其表現的意識形態強而有力,加上導演平鋪直述的結尾收場,卻又難免掉入一開場欲批判社會存在著主觀論述框架的陷阱。
綜觀當代教育戲劇在坊間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大多不離以戲劇引導青少年思考如何成為一個「人」或尋找「我」的人生價值,並且鼓勵參與者自行發展劇本,從個人生命經驗去影響另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然而多數人很難從他者經驗中獲益,只有戲劇能以抽象、想像的方式,透過對白辯論的懷疑與存信,從親身體悟他者感受乃至發出同理心,遂逐漸產生認同感。歸納37゚2戲劇工作室《人生的表演課》在黃柔閩與安德森兩位帶領下,長期關心如何讓更多人理解「生命價值」的意義,討論範疇不僅廣泛且嚴肅,卻也能應用「表演課」非正式演出特質作為出發點,帶出即興演出的趣味與不定性,甚至將演員表演課的真實狀態直接搬演,似乎有意向更多人推廣教育戲劇的運作模式,讓更多他者(the others)理解劇場人所堅持的理想與意義何在。同時此劇以素人演員親身故事為焦點,也符合作為一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必須面對個人內在深處的認同議題。文末,在他們真誠、不做作地掏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與最脆弱的那一面時,相信台下沒有誰能不為他們動容與喝采。
演出團隊:37゚2戲劇工作室
觀賞日期:08 / 24 / 2019 14:30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