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

文/耿一偉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Phillip Zarrilli著,(書林出版社)


演技的確是一件很奧妙的事,尤其是當這門藝術使用的媒材是人的身體。問題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表現掌控度是很不客觀的,有些細微的表情變化,譬如瞳孔或一些臉部神經,甚至不是可以用意識去控制的。一般人認為會演戲的標準,就是看演員有沒有辦法隨時哭得出來,這背後的理由,也是哭這件事,不是可以用意志控制的(好玩的是,其實哭戲不一定很多,譬如不論在劇場或電影,男性角色很少有哭的機會)。


《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的作者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本身是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劇場工作者,他在英國蘭徹斯特大學任教很長

時間,台灣、香港、新加坡都有他的學生。他跟亞洲淵源頗深,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他跟日本、韓國、印度與新加坡的劇團或大學戲劇系都有合作過。最近的例子,則是九月初在水源劇場執導《九面芙烈達》,帶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演出。


一般來說,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最大的差異,在於劇場表演的演員需要在同一時刻做很多事,譬如說話、走位、姿態、表情等,站在舞台上等於是全身都在表演,只是雖然同時要做很多事,卻不需要全部都很完美。影視演員則相反,一次可能只take一個鏡頭,但卻得非常完美,否則就需重來,尤其是對演員臉部的強調,因為鏡頭會放大所有細節。很明顯,《身心合一》是在針對劇場表演。也只有在劇場藝術的領域裡,你才會聽到有演員一直要參加工作坊,不斷精進自己。


作為一位西方人又是七零年代就到印度學武術訓練的戲劇學者,薩睿立主要的貢獻領域是跨文化劇場。正因為他在理論與實務的開拓視野,使得他有能力重新檢視二十世紀對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學派的理解,並找到一條為東方劇場肢體訓練傳統辯護的道路。這條道路在本書第三篇<劇場製作之個案分析>中,由Sarah Kane《4.48精神崩潰》、Martin Crimp《幹掉她》、Kaite O’Reilly《說話的石頭》等風格強烈的新文本劇本(New Writing)出發,找到一條可以結合東方肢體與西方後戲劇的新道路。


《身心合一》就是從理論與實務的雙向角度,為跨文化戲劇這條道路辯護。理由只有一個,即角色心理出發的表演體系,沒辦法因應當代最新趨勢的劇本書寫風格。後者在書寫的片段與後設技巧,往往讓演員無從建立角色的完整性,但這些文本卻依舊需要大量而多樣化的表演,創造新的舞台語言關係。


既然書名的副標是「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這本書的一大重點,就是藉著當代學術研究的最新資料,重新解讀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透過現象學與認知科學對演員表演過程的研究,確認身體表現能力有很大的部分並非能用意識去掌握。薩睿立先從翻譯版本研究開始,說明美國方法演技對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解有偏差,而且像《演員的自我修養》這本經典的英譯本,不少段落都有錯譯與省略的現象。透過當代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研究發現,其實史氏很注重東方瑜珈對演員訓練的功效,並非一味強調演員只要透過個人心理狀態或個人體驗便足夠應付角色創造的需要。薩睿立的論點很簡單,身心合一是史氏表演體系的理想,而東方身體訓練(身),恰好可以彌補西方過度著重心理層面(心)的缺憾。


由於菲利普・薩睿立在臺北藝術節執導了《九面芙烈達》,所以我可以很具體地

檢視他的理論與訓練所帶來的成效。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看彩排的時候,那已是正式演出前兩天,而我之前根本沒有看過任何排練。我很驚訝地發現,演員的專注程度變高了,直接的效果,就是你會覺得這些演員有股奇妙的光在四周,因為我很熟這些演員,所以我的確感覺到差異——即便他們一動也不動的時候,依然有股力量在吸引我看。


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現場看到作者執導的演出,不過《身心合一》這本書與以往表演書籍的最大不同,是本書有附DVD光碟,裡頭有肢體訓練影片與薩睿立執導《4.48精神崩潰》、《幹掉她》與《說話的石頭》等劇作的精彩演出片段。表演這件事,光說不練是不夠的,看影片了就知道!



作者: 菲利普‧薩睿立

原文作者:Phillip Zarrilli

譯者:馬英妮,林見朗,白斐嵐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月份:2014年7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