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智聰
今年作訪港演出外國樂團可謂絡繹不絕而來,非常熱鬧。當中絕大部分都是首次登陸香港舉行音樂會,難怪樂迷都顯得那麼引頸以待。比如在上月13日,我們便看了美國芝加哥另類搖滾班霸The Smashing Pumpkins首次來港舉行的香港場音樂會。
當晚,大家都抱著「香港樂迷終於等到了」的心情來看他們的演出,但與此同時在心底裡卻又因為台上所看到已不再是原裝4人陣容的The Smashing Pumpkins而有點若有所失。到底除了靈魂人物Billy Corgan之外,樂隊其他成員皆已面目全非。即使現在他們的演出是何等精采,Pumpkins的經典作又如何如數家珍地奏出、如何令人動容,但我倒相信有些樂迷會為之耿耿於懷,勾起了大家對樂隊昔日的陣容之情意結。
那只能說一句:「他們遲來了。」
南瓜的缺口
我總算慶幸在1996年於日本現場看過有齊Billy Corgan、James Iha、D'arcy Wretzky與Jimmy Chamberlin的黃金陣容The Smashing Pumpkins演出,然而也是在這個巡演之後,樂隊的原裝4人陣容也因為Jimmy遭踢出局而開始出現了缺口。
然後,我們看著樂隊成員的進進出出(Jimmy歸隊、D’arcy退出),但陣中始終還能維持著有4分3原裝成員在內。故事再發展下去,是The Smashing Pumpkins圓滿地解散,隨著主腦Billy組過新樂隊、又單飛發展出版過個人專輯後,最終他還是要把Pumpkins重組——即使復合的Pumpkins那其實只有他和Jimmy兩人而已。灌錄過一張專輯之後,Jimmy也捨他而去,而Billy亦讓樂團回復4人組姿態,聯同結他手Jeff Schroeder、貝斯手Nicole Fiorentino和鼓手Mike Byrne這3張陌生的面孔組成了現在的「新Smashing Pumpkins」,去年發表的新專輯《Oceania》便是以這個陣容灌錄出來。
在外觀上,我們都看到Billy用心良苦地為當今的「新Smashing Pumpkins」陣容保留著不少樂隊的「傳統」。如Nicole是貫徹樂隊一直以來以女生作貝斯手的作風,甚至乎以有韓國人血統的Jeff來擔任結他手,也彷彿是意圖延續日裔創團成員James Iha的亞洲人成員的崗位。
即使各位新成員的音樂造詣都並不下於各位舊團員,但依然有樂迷質疑只餘下Billy Corgan一人還算是The Smashing Pumpkins嗎?當然,誰很清楚一直以來Billy這位音樂才子在樂隊裡履行的個人主義。他再次用上The Smashing Pumpkins的名義,音樂會也可以開宗明義地去玩樂隊的舊作,而且叫價也可以比他組成新樂隊或個人發展為高得多吧。
他們遲來了
無論是搖滾、流行、電音、爵士還是前衞,每隊成功的樂團,都能樹立出他們有其代表性的經典黃金陣容,重點是每位成員在樂團裡皆為之獨當一面。所以,有些樂團合作多年,都要堅持維繫著他們的經典陣容,彰顯他們一體化的團隊精神,缺一不可──極其量是或許只有一個崗位發生過改動而已。反之,有些樂團在多年來除了一、兩位靈魂人物作為核心成員之外,其他成員都在不斷離離合合、進進出出,多次改組。
也是說,當樂隊建立起每位成員皆獨當一面的代表性陣容並履行長時間合作之後,在樂迷心目中都會將之奠定下來。倘若有一天陣中的要員換上了幾張陌生面孔,大家出現有點兒抗拒之情況那並不出奇。當然對於某些樂團來說,陣中有些如伴奏樂師的隊員換掉了也無所謂吧。
而隨著近10年間外國音樂藝人積極拓闊其世界性巡演的版圖(有指原因是整體唱片銷量日漸下滑從而要多在現場演出方面賺取收入),走進大中華市場,香港的外國音樂Live Concert市場與生態是從未如此的與國際接軌。而不少從前我們從沒想過能夠登陸香港演出的樂團,如今都可以來了。
只是對於這些已走過了其黃金時期的老牌樂團,如今我們要看到他們以經典陣容來港演出,那未免是太奢侈的要求吧。
比如德國電音教父天團Kraftwerk,他們的經典黃金陣容是由兩位創團靈魂人物Ralf Hütter和Florian Schneider再加上日後加入的Wolfgang Flür和Karl Bartos所構成,年期為1975至1987年。然而在那些年Kraftwerk鮮有作世界性巡演,要在香港看到他們簡直是天方夜譚。但自2002年起Kraftwerk將以往笨重的電子演奏器材手提電腦化,他們也在這個新世紀演進成一支巡演樂團、熱衷周遊列國上路公演,結果他們便先後曾在2008及2013年來過香港演出。但經過Florian Schneider在08年退出之後,我們所看到台上的Kraftwerk也只餘下Ralf Hütter一位創團成員而已。但能夠看到這隊神級電子音樂先鋒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演出,那又夫復何求呢?我也沒有聽過有人抱怨這不過是「Ralf Hütter與樂隊」吧。
況且現任的Fritz Hilpert和Henning Schmitz加入了Kraftwerk已有20多年,比起其經典陣容中Wolfgang與Karl跟樂隊合作得更長久——雖然從沒有以真面孔亮相於宣傳照片上的Fritz和Henning,多年來我總得他們遠比Wolfgang與Karl為陌生得多。
切換主唱
所以,要看到黃金經典陣容The Smashing Pumpkins在香港演出,他們至少也要早來17年。誠然,現在的「新Smashing Pumpkins」之情況還好,畢竟當Billy Corgan一開腔獻唱,已貫徹濃郁的招牌式正宗「南瓜」味道。
況且在西方樂壇上,只餘下唱作主腦領軍但已面目全非的樂隊繼續沿用故有的名義舉行巡演、灌錄新唱片,那實屬普遍的事情。對比之下,樂團切換了合作無間多時的主音歌手,才較難接受——尤其是那主唱是陣中的歌曲創作人,而非扯線木偶般的歌手。
仍記得英國New Wave / Synth-Pop名團Ultravox在1993、94年發表的兩張專輯《Revelation》和《Ingenuity》嗎?當時樂隊只餘下Billy Currie(電子合成器/小提琴)一位原裝成員,兩張唱片先後由Tony Fennell和Sam Blue取代之前Midge Ure的唱作歌手位置,令我一直以來都無法將之視作「Ultravox作品」看待。還有英國恐龍級搖滾樂團Genesis在1997年發表的《Calling All Stations》專輯裡,由Ray Wilson取代了無人不䁱的Phil Collins,即使仍有Tony Banks和Mike Rutherford,但聽來已不夠Genesis了。
上述的Midge Ure和Phil Collins,其實都是Ultravox和Ultravox的第2任歌手——Midge Ure之前是John Foxx、Phil Collins之前是Peter Gabriel。那證明到樂團能成功過渡至第2任歌手,卻不代表可以成功地切換到第3任歌手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