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寅彰
筆者攝於屏東菸葉廠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特展―「Sound × Smell 氤氳與腦神經趴踢」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出「氤氳與腦神經趴踢」(Sound×Smell)特展,以活化歷史的觀點讓屏東菸葉廠帶出屏東當地蘊含的地域文化,此地域文化透過多媒體聲音情境裝置與邀請觀眾手寫的筆記留言,展示了當代的歷史建築、農產品的文化經濟與策展實踐的結合。
本次展覽的主題「氤氳與腦神經趴踢」,藉由「聲音」、「氣味」的交織,打開展場與作品之間的感官體驗,並邀請觀者寫下對於屏東在地產業的看法,凝聚出屏東菸葉廠的集體記憶與想像。從觸感到嗅感的體感過程,使得歷史文化並不單只是視覺形式的呈現,而是需要透過打開身體感官的方式進一步產生特殊的情感與思維上的啟發。
這個啟發來自於觀眾能夠穿梭在空間當中,通過多媒體的聲音與農特產品的味道相互運作而產生與環境互動的感知。觀者在展覽當中所進行的各種體驗,其實已遠離視覺中心論(ocularcentrism)的觀點,而藉由觸覺、嗅覺、味覺和聽覺的聯合,使自我的身體與環境產生互動的關係。因此,當我們走進展場,我們會走在泥土堆起來的小丘上與垂掛展示的菸葉形成貼近的觀看距離。除此之外,展覽以「顏色」進行農產品的分類,分別代表紅豆、玫瑰、咖啡、可可、鳳梨以及香蕉。當我們的頭套進多媒體展示箱時,農產品本身獨特的氣味已啟動了我們的神經與感官的網絡。
整體而言,「氤氳與腦神經趴踢」展覽以「氣味」勾勒出「嗅感地景」(smellscape)與「地域文化」的情感。雖然,觀者的感知因人而異,但是「嗅覺」隱約帶出人與人之間來自於記憶及想像力的共通性,這個共通性因不同地區的文化而呈現不同的意義。在展覽中所建立的「嗅感地景」在於觸動我們對於地方的記憶,更甚而在這個體感的空間中讓「地方感」(sense of place)建立在過去的歷史以及被活化的歷史之間。
被活化的歷史成為「屏東菸葉廠」在地文化資產的永續價值。特別是,當屏東農產與歷史建築所呈現的在地人文,在多媒體的聲音與情境的互動裝置當中,不只是觀者的感官體驗,也試圖在當代藝術與跨領域設計當中建立以「文化經濟」為導向的發展趨勢,呈現策展實踐開始進入文化空間產生新的連結。而這個連結之處,是透過我們將頭探進看似專屬個人的小空間時,讓熟悉的氣味所帶動的農產圖像與聲音旋律,成為個人專屬的影音體感環境刺激腦細胞與神經網絡。此刻,在筆者腦海的網絡當中,觸動了另一個想法,當農產品的氣味與圖像開始成為文化展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要守護使萬物得以生長的大地?而環境的永續也應放在活化歷史當中更為關鍵的思考環節。
時間 | 2019.5.31 - 9.1
地址 | 台灣屏東菸葉廠 中山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