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於 1992 年出版 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可說是其分析文化生產和藝術場域 臻於成熟的一本著作。相較於他 1984 年出版的《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藝 術的法則》一書更能代表他個人藝術社會學集大成之著作。雖然《區分》在國際 的知名度較高,然而相形之下彼時布赫迪厄的場域理論(theory of field)仍在發展 過程當中。透過分析法國十九世紀下半葉文學場域內各個位子的壟斷與鬥爭,布 赫迪厄在《藝術的法則》裡終能將文藝場域理論完全展開。他以法國文豪福樓拜 《情感教育》(1869)這本寫實主義小說作為分析對象,認為該小說所呈現正是 外部社會生活結構與社會空間的投射,並將書中的社會空間主要分為三區:「商 業界」、「藝術界」及「學生圈」,描繪文學場域如何置身於權力場域當中。主人 公腓德烈(Frédéric)年少時滿懷藝術與政治的理想,因著愛上畫商的妻子而開啟了 擠身社會名流之列的夢想,並積極前往巴黎尋找機緣。腓德烈漸漸進入權力關係 微妙的跨域遊走模式,遭逢藝術/政治/商業場域之間的激烈鬥爭與拉扯。然而接 連而至的失意與不順遂,終使腓德烈逐步喪失理想與自主性,對於生活與世界不 再抱有任何的幻想。事實上,與其說腓德烈是被巨大的意外事件所擊倒,不如說 是被時間、枯索、日常生活令人喪氣的點點滴滴所擊垮。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學者 盧卡奇(Lukács György)對此曾評論說:「主人公的內心生活同外在世界一樣支離 破碎」,他的內心不再如同年少一樣,而是變得既無嘲諷的力量,也無感傷的氣 力。在盧卡奇眼中,現代小說表達了現代生活體驗的短暫性和不確定性,也就是 一種「先驗的無家可歸感」(transcendental homelessness)。 《藝術的法則》對這部小說的分析則更為具體,布赫迪厄解剖小說內部角色 關係與際遇的同時,也說明了法國文學場域的歷史生成與結構。文藝行動者需具 備相關資本才能在社會空間裡爭逐成功,例如需要足夠且合宜的經濟資本、文化 資本、社會資本與象徵資本的配置結構,才得以佔領支配地位。「權力的場域就 是鬥爭的場域,因此可以將之比喻成一場遊戲」。只是這場社會遊戲並非輕鬆有 趣,而是充滿爭競,你爭我奪,有勝有輸。因社會各個場域的地盤有限、資源有 限,位子有限,因而衝突不斷-----貌似空靈的文學藝術場域也不例外。布赫迪厄 無疑將《情感教育》視為一本具有社會學反思的小說,因為這本小說本身就提供 了以社會學分析這部作品的所有必須工具。事實上,小說主人公的際遇也是福樓 拜自己的寫照,向讀者透露他如何身陷文化生產領域當中。《藝術的法則》成了 多層文本分析的著作,採取的是小說與真實社會世界相互指涉的雙軸剖析路徑。 布赫迪厄大力批判過往藝術研究過於直觀的幻想模式,這一類的幻想總把藝 術品從它們得以流通的社會關係中脫離出來,甚至將藝術品當作聖物來看待,無 從以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來思考藝術。然而,文藝皆有其現實興起的機制與條 件,不應忽略生產它們的社會場域與權力關係分析。布赫迪厄想要藉由《藝術的 法則》的書寫,「示範」如何以社會科學進行文藝研究,並且消除一般人對於社 會學的誤解:認為過於理性的藝術解剖方式,只會把藝術的靈光與神秘感一併消 解,或是解除了創作者先驗的特殊性----藝術與社會學因而常常被認為是一對合 不來的怨偶。但是他逆向宣稱:「透過科學分析,對於作品的感性之愛,就能實 現在某種對事物的理智之愛當中」。 對布赫迪厄來說,還原包圍作者與作品的社 會權力場域空間,反而能幫助我們找回藝術的特殊性。布赫迪厄以社會學的方法 論分析福樓拜《情感教育》,並以此揭示小說內/外的社會空間裡的文學場域形態。 《藝術的法則》展示了布赫迪厄認為一門關於文化作品的科學必要進行的三種操 作,以求理解三個層次的社會現實:(一)分析文學等場域在權力場域當中所在 的位置,以及這個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動;(二)分析文學等場域的內部結構。文 學場域所遵行的是一套自身的法則,在場內爭奪的個人與團體都佔據了自己的位 子,結構便是由這些不同立場之間的客觀關係所形成;(三)分析佔據這些位置 的人,以及他們的慣習(habitus)是如何生成,慣習則是一種由各項秉性 (disposition)所組成的傾向系統。而整本書裡,雖然布赫迪厄多以文學及作家 為例,但是他強調文學可以被藝術、哲學、科學所替代,作家也可以用畫家、哲 學或學者來代換---《情感教育》雖然在外表上看似主人公個人的感情生活更迭史, 然而每位邂逅的情人實則象徵了美貌、自然、權力等範疇,布赫迪厄從他們的緣 分生滅中談出了更具普遍性的藝術法則。 欲熟讀布赫迪厄的《藝術的法則》,我們必得熟讀福樓拜的《情感教育》;欲 熟讀福樓拜的《情感教育》,我們值得熟讀布赫迪厄的《藝術的法則》。
書名: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作者:皮耶‧布赫迪厄 (Pierre Bourdieu)
譯者: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
出版日期:2016 年 1 月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