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三維
插畫/黃照達
藝術生態圈,模式源於英國動物學家埃爾頓(Charles Sutherland Elton)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食物生態鏈,用以呈現物種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的能量與物質轉移流動。小小的舉動,也可能牽連整個生態圈,宛如蝴蝶效應。此模式搬置在藝術的語境內,以便檢視藝術圈關鍵角色與他們的互動關係。城市吸引國際畫廊及藝術空間進駐,健全的藝術生態圈是不可缺少的一環,當下說明的六大角色建立及肯定藝術品的價格與價值,從而影響整個藝術生態圈的發展。
藝術家、
在藝術世界中,藝術家擔任生產者的角色,當然,他們對「生產」二字有點敏感,始終藝術家工作需要投入高度原創性和專注精神,賦予作品的內容以及與當時社會發生關係,才能令作品不朽。不過也有藝術家採用「工廠」的生產模式進行創作,最經典的例子當然是Andy Warhol 和村上隆。
策展人
策展人(Curator)是指在藝術展覽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陳列藝術品的專業人士,並有常設策展人與獨立策展人。根據Bruce Altshuler在《The Avant—Garde in Exhibition:New Art in the 20th Century》中指出,在一戰以前,在法國巴黎舉行沙龍時,已有人擔任策展人的角色,只是沒有此稱號。
畫廊
畫廊即是收藏、陳列或銷售藝術品的展示空間。畫廊是衡量藝術家身價的重要一環,看他到底由哪間畫廊代理,又或者與哪間畫廊簽了約,便略知一二。有時,畫廊主理人會兼任策展人的角色,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現藝術品給觀眾。
藝評家
他們既可以是藝術家的友人,互相合作激盪思維,亦是令藝術家提心吊膽的一群。在良好藝術生態圈的藝術家不應賣藝評家的帳,但他們無法脫離藝評人。厲害、知名度高的藝評人一、二篇文章將會影響藝術家的命途,例如Jerry Saltz與Roberta Smith。在香港剛過去的藝術發展局舉辦首屆藝評獎令「藝評」忽然受到關注。
收藏家
他們是藝術生態圈裡,比較神秘,為人低調的一群。他們在選購藝術品時,可透過畫廊或拍賣行。不少人認為收藏家也是要龐大資本的,例如企業大亨與時尚明星。現時,社會上也出現上班族的新晉藝術收藝家,而宮津大輔則因此寫下了《用零用錢,收藏當代藝術:從0開始,上班族的藝術收藏之道與之夢》。收藏家的素質不單是著重藝術的市場價值,更是對藝術本身的熱愛。
拍賣公司
拍賣公司與藝術家的關係其實沒大家想得那麼直接,反而一般的藝術家是很少涉及拍賣會的(除非是公開預展,可一睹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例如Sarah Thornton在《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中提出「拍賣,也就是一個高級殯儀館。」有些拍賣公司拓展業務,兼任畫廊角色,例如蘇富比在香港金鐘太古廣場設立藝術空間。
以上六個角色發揮的功能並非僅以他們維持,例如展示場地還有美術館、博物館等等,而藝術家與藝術教育也有密切關係(在香港,畢業後的出路是藝術系學生面臨的嚴峻問題),還有藝術顧問、修復師、不同形式的媒體等等,在大家各自各發揮作用,分享對藝術的喜悅,凝聚想像社群(Imagined Community)。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