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出版了《名畫的密碼》之後,姜松再次推出《藝術天才的巔峰對決》,以西方藝術史上五對著名的「王見王」對決案例,生動趣味地帶領讀者走入高手對峙的激烈戰局。姜松以淺顯易懂的語彙,解說十位藝術天才競技後產出的傑作品,內容可謂兼顧心理、社會和美學面向,亦是我心目中研究藝術作品的關鍵三環。姜松這本新書最大的優點之一,更在於圖文之間出現順序的恰當安排;無論是文中提及的每一幅大師作品、畫作雕刻和建築細節的進入,以及旁徵博引的參考資料,都能依照閱讀過程順遂的節奏,即時將畫面映入讀者眼簾,沒有造成太多理解上的延宕。由此可見作者是一位擅於面對閱聽者的說書人,無疑擁有「讀者導向」的體貼書寫風格。
現在我們要來談一談關於「藝普」的出版風氣。誠如科普所推動的科學普及運動一般,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各個學科領域紛紛嘗試普及化專業的知識內容,以漫畫、圖解或平易近人的文筆,讓深奧的學識對芸芸眾生散發親切的召喚。《藝術天才的巔峰對決》如同姜松的第一本書,也是典型的藝普書籍。其他諸如名氣漸強的顧爺所出版的系列書亦然:《小顧聊繪畫/神話》、《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等等。就銷售量的指標而言,這些定位在「輕讀藝術史,趣遊博物館」的藝普書不可不說是成功的案例。精緻藝術經年累月位居高文化(high culture)之尊,而所有藝術範疇中最資深的權貴者---視覺藝術裡的油畫,更是不易親近俗眾。藝術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arts)向來是社會學所關切的文化階層問題:高等藝術在歷史上長期是一種特權,直到美術館及博物館普遍容許社會各階層民眾進入、學校教育廣為傳授美學知識以前,藝術資源的享有並非平等。如今除了藝術民主化的進程之外,也有藝術去中心化等文化行政趨勢。雖然某些才藝培育的成本仍舊高昂、藝術活動的門票仍不乏天價,遑論購買昂貴藝術品的資本是如何雄厚,但是藝術的社會界線(social boundaries) 確實已不再如同過去一般壁壘分明。藝術的民主化卻不會自動發生:即使藝術曾有的門檻大幅降低了,對於藝術外行的公眾而言,美學符碼的解讀仍須倚賴中介者。在此意義下,藝普以及其他普及化的書籍,顯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教育功能。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藝術訊息幾乎全面是進用許可(access-granted )的狀態,視訊化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生動而具感染力。華人的正規升學教育中,多有犧牲藝術課程專攻考試主科的弊病,坊間出版社提供的藝術知識於是成了社會教育的素材之一,讓讀者得以繼續受教(continued education)。細數了這幾件藝普出版品的「功德」之後(當前台灣似乎不適合提及這個詞彙…),彷彿不應對之採取任何苛責。不過,如同面向資訊社會的普遍檢討一般,知識普及化的同時,也真實面臨著速食文化的危機:淺顯、快速、輕鬆的信息特徵,可想見是背向深入、精實、嚴謹的治學態度。讀者如何從知識普及化的書籍當中有所累積,進一步培養深思熟慮、細細解讀的能力,難免遇到界限。啊!後者的思維不就是常被詬病的菁英主義嗎?
針鋒相對的藝術天才在哪裡?我沒忘了要介紹本書五對大師的PK賽程。他們素來受人景仰,相信讀者在看完本書的精彩戰況報導之後,不但不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反而是寧可瑜亮共生,方有機會見識人類才情的熾烈火光: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場殊死戰:Ghiberti vs. Brunelleschi; Da Vinci vs. Michelangelo; 巴洛克時期的割喉戰:Bernini vs. Borromini; 十九世紀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的拉鋸戰:Ingres vs. Delacroix ; 還有,我們如何能夠忘懷後印象派的Van Gogh 與Gauguin之間的相爭相離。獨孤求敗是高處不勝寒的,遇強則強的原理,在天才的摩擦當中激發了人類創造力的無限潛能,真可謂場內廝殺,場外叫好。然而,殊不知他們倆倆之間締結的「情誼」,已到了比戀人更加心心念念的地步:Picasso臨終前喃喃的名字,究竟是不是Modigliani?這注定永遠是個謎了。
書名:藝術天才的巔峰對決:藝術史上遇強則強的競技傑作
作者:姜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出版社:原點出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