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art plus編輯部
1934年的某一夜,陳十二少如往常一樣,到石塘咀綺紅樓會友作樂,忽然聽得一曲《客途秋恨》,歌聲憂怨而委婉。如花(梅艷芳飾)邂逅十二少(張國榮飾)時說的第一句話,竟是一句南音,「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倆人旋即墜入愛河,最後譜出一段隔世的情怨。這是電影《客途秋恨》(1987)的序幕,導演關錦鵬唯美地重組了上世紀初中產生活的頹廢場景,而這段戲也恰好反映出南音的本來面貌。
南音,長也。
長者,曲長也,南音之曲,短則十數分鐘,長則唱個一天一夜,還絮絮不休。長者,悠久也,南音歷史源遠流長,泛意上的南音,來源至少已逾千年,而廣東南音,由清乾隆間興起,說少了也好幾百年。長者,情長也,從前南音說唱主要是在煙花之地進行,題材大多圍繞以男女之情,娓娓道來是思念,所以情長,如花和十二少便是最佳例子。
2009年,泉州南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而廣東南音於2011年5月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期art plus找來港澳台三地的南音佼佼者,細說南音的故事。澳門南音王區均祥,細述他的歲月故事,與南音的千絲萬縷;南音推手唐健垣分享他對南音的情懷;而南音愛好者余少華博士特邀撰文,探討南音的發展與經歷。還有,不能錯過的是,來自台灣,專文介紹蜚聲國際的泉州南音傳承人王心心,按林懷民的說法:「她尚未出場,我們靜默等候;她一開口,我們便不知道自己在哪裏了。」
南音二三事
1. 廣東南音,又叫做地水南音,是「說猶如唱,唱猶如說」的民間說唱曲藝,始於清末,在20世紀初最為流行。地水南音常見於港澳當時的妓院、煙館及茶樓。瞽師或師娘(盲人樂師/盲人歌女)糅合木魚、龍舟等廣東說唱傳統,歌曲內容多抒發個人坎坷遭遇、離愁別緒,經常有自傷自憐的主題。演唱技藝傳授幾乎全靠口授。著名曲目有《嘆五更》、《客途秋恨》、《祭瀟湘》等,而《今夢曲》就喺唯一一本南音曲集。
2. 「地水」是卜卦術語,廣東人舊稱盲人做「阿水」。以前盲人在廣東一帶鄉鎮,靠占卜算命為生,有音樂天賦的盲人兼唱起南音,而且師徒一代代流傳,於是唱南音變成盲人一種謀生手段。所以,廣東南音,又稱地水南音。
3. 地水南音,唱腔一般又分為正綫南音、乙反南音(又叫苦喉南音/梅花腔)、流水南音等。正綫南音是比較普遍的南音,苦喉南音的音調較凄慘,流水南音沒有過門,唱者要「文不加點」地一直唱下去,中間沒有停頓。南音唱法變化多端,唱家唱同一曲每天都可以有不同唱法。至於「乙反」是古樂調式,用舊時「上尺工反六五生」為譜。乙反的音較低,所以聽起來韻味較苦。
4. 泉州南音,雖與廣東南音同名,但風格截然不同。泉州南音,又稱南管,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一個音樂種類,源頭在中國福建泉州。所以稱為南管,是因為採用的演奏風格或曲調古樸特殊,與使用較北方樂器或現今官話的北管音樂成為對比。南管音樂的樂器通常分成上四管和下四管。演奏、演唱以外,還有戲劇,就是梨園戲(七子戲;南管戲)。布袋戲有一種南管布袋戲。歌仔戲引用許多南曲。
5. 南管的曲子多為悠遠綿長,境界較深的大型套曲尤其如此,雖然從表面看來音律的起伏較為平緩,但如果用心聆聽,感受曲子行進時的律動,會發現極為豐富的情感都包含在那細微之至的強弱起伏中。其實隨着演奏者思緒的流瀉,內心的起伏可同步地體現於強弱起伏上,細緻而完整地傳達當下的心境和性情,而南管的動人之處,就在於那應曲而生的清雅溫暖之情,像是穿越了時空,遇見古代的文人雅士般,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