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的救贖--遇見自己的瞬刻》

文/耿一偉


這本書我讀了兩遍,第一遍的時候有點囫圇吞棗,因為想知道作者如何講美學,焦點都放在那些比較哲學性的段落了。第二遍再讀時,才發現這是一本少見的哲學散文集,而且,在這些類似徐志摩的優雅文字裡,兼具哲學家與作家兩種身分的Charles Pépin,居然大談起康德與黑格爾的美學。

的確,Charles Pépin在一開始澄清了美學的意義,他要談的,不是為什麼某件事物是美的,而是美對我們的影響。這麼說好了,美是一件奇怪的事物。我們能知道甚麼是美的,這件事卻不是一個知識。當你一次看見美麗的日出時,你馬上就知道那是美的,你不需要透過比較,不用經過經驗累積,你馬上就清楚眼前是美的景觀。這就是康德對美的看法,美是一種反思性判斷,是一種從特殊裡發現普遍的能力。

「在美的面前,我們沒有任何標準,卻停止了對自己的質疑。而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自由,判斷的自由。這同時也是美感的愉悅:對自己有信心,終於聆聽自己……」(頁35)

康德當然是不好懂的,但《美的救贖》卻把康德的看法說得很詩意,而且貼近我們的生活經驗。背後原因,在於一般的美學著作,作者都是重述他們在知識上的理解,卻沒有活在美的體驗當中,也沒有應用這些美學知識,沒有真的去思索。但在《美的救贖》裡,作者卻跟你談嘻哈或滾石樂團,分享他去海邊游泳的經驗,或是以高中生去逛美術館的體驗為例,一步一步陪伴著讀者,引領我們進入美的世界,理解美的重要性。

在康德的看法裡,美讓人自由,而《美的救贖》卻不是只談康德,這本書循序漸進地談了康德、黑格爾與佛洛伊德,並將這三種美學觀融為一體。本書第一章〈和諧的微光〉主要談康德,第二章〈活出意義來〉闡述黑格爾,第三章〈將原欲昇華〉討論佛洛依德。

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去重述作者對這些美學理論的說明,倒是他在字裡行間透露的微言大義,更值得在此作深入分析。我認為作者一直在向讀者暗示:美是有政治性的,雖然很微弱,依舊是一種現實政治無法取代的希望。

「藉由美進入另一個領略的世界已經豐富了我們的體驗,開啟我們的感受性,同時解放既有的反應與習慣。盡可能增加與其他能夠領略的不同世界的相遇,這才是能夠與這個世界相遇,駐留在這個世界的唯一方法。美感情緒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世界,讓我們存在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裡──讓我們真的存在於世上,而不是僅僅在自己的環境裡。」(頁193)


美擴大了我們的感受與想像能力,這背後意味著成為共同體的可能性,亦是奠基在康德對共通感的看法。藝術的能力背後是一股民主的力量。這也是哈伯瑪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提到,現代性的起源論述,為何往往會落在美學討論的原因。這方面的遠見,在席勒於十八世紀末完成的《審美教育書簡》中,就已對美所能產生的政治效力,有了第一次詳盡的討論。

回到更深刻的哲學角度,是因為美的品味可以培養出直覺能力,而本書作者發現「這個年代講求相對主義,美提醒我們在靈魂深處有一個共享的慾望。」在網路時代不斷加速進入碎片化的歷史環節,《美的救贖》一書強調,美能夠恢復我們已經失去體會世界的完整能力,這種重返存在的直覺力量,有可能修補失去控制能力的疲軟民主體制。

當然,這整個討論所代表的美學烏托邦,是西方近兩百年來非常重要的傳統,有很多相關討論,不是Charles Pépin個人的創見──他只是用更個人化的文學語言,講述這個令人肅然起敬的話題。至少這種觀點,可以讓我們對美或藝術有一種新鮮而深刻的體會,而不是只會把它們當作點綴生活品味的設計產品,或是拯救低迷經濟的文創產業。



作者_Charles Pépin
譯者_周明佳
出版社_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_2014年9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