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管理就像一齣戲:皇家莎士比亞導演教你,完美扮演領導者,激發團隊創造力》

文/耿一偉

本書作者易本生(Piers Ibbotson)曾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助理導演,他將之前的劇場工作經驗運用在領導與管理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九零年代華爾街就開始流行CEO要去上表演課,為得是讓他們在股東大會與談判過程中,能有好的表現。在劇場界,這屬於應用劇場(Applied Theatre)的領域──將一些用來在訓練演員與團隊默契的劇場遊戲,拿來給公司培訓使用。《管理就像一齣戲》於某種程度上,也可被歸類在這個方向


當代商業與產業界在大談創意重要性的同時,人們卻很容易忘記一件很明顯的事,藝術家是對創意生產最有經驗的人。如果我們又將創意分成個人與集體的話,很明顯,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悲劇演出,已經是在進行創意管理。


當然,劇場之所以會受到青睞,在於它是一個集體創造過程,這個模型與單打獨鬥的畫家或作家不太一樣,它必須有人管理。一般劇場所謂的舞台監督,stage manager,已經是一個管理角色了。但劇場真正受到當代管理學者注意的原因,與文化創意產業於九零年代在英國大行其道有關。英國文創與文化政策學者克里斯・比爾頓(Chris Bilton)的名著《管理與創造力:從創意產業到創意管理》(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2006),其中有一節的案例研究,就以「劇場作為一種創意系統」(Theatre as a Creative System)為標題。


當代歐美劇場1960年代後,有一個很大變化,就是集體即興創作的風行,演變至今,導演的工作,並非是下指令的那一個創造者(若是如此,那就比較接近電影導演),而是去刺激演員創造,然後他再加以淬煉。這不是很接近創意管理的概念嗎?管理者並非生產者,而是去刺激人才做出最佳表現。大家都把蘋果電腦或iphone歸功於賈柏斯,但那都不是他設計的,而是他創造出一個讓這些產品可以被生產出來的創意環境。順道一提,賈柏斯很著重產品發表時的戲劇效果,他就曾找來擅長多媒體的後現代導演柯提斯(George Coates)來設計舞台效果。


本書第七章提到強史東(Keith Johnstone)出版於1979年的《即興劇》(Impro: Improvisation and the Theatre),是對當代英國劇場很有影響力的一本著作,裡頭有很多即興遊戲,都是為了激發演員的創造力。這種做法,讓導演的工作,變成像英國威爾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麥克葛雷斯(John McGrath)說的:「導演的職責是,第一,創造一個排練的環境,讓有意思的事能在裡頭發生;第二,挑出發生在其中最重要、最有意思的表演;第三,將這些表演結合在一起。」


像哈佛商學院教授奧斯丁(Rob Austin)與美國最頂尖的文理學院之一的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戲劇教授德文(Lev Devin)合著的《藝術化製造:管理者需要知道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Artful Making: What Managers Need to Know About How Artists)(2003),裡頭也大量參考了戲劇演出的例子,並提出放鬆(Release)、合作(Collaboration)、團隊(Ensemble)與表演(Play)的過程,認為這是創新產業與戲劇創作共享的模型。


作者易本生強調:「任何企業組織都渴望有這樣的投入與專注,但你得透過一套特別的設計來培養這種文化。在劇場,我們將這套流程籠統稱之為凝聚法。這是一種源自劇組成員的堅定互信,讓大家拋開地位高低、或角色大小這類偏見的共事方式。此流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取得全體成員的信任。若沒有良好的信任,接下來哪裡也去不成。」(頁87)


領導理論大師本尼斯(Warren Bennis)曾說:「管理者把事情做對,但領導者是做對的事情。」(Managers do things right but leaders do the right things)。《管理就像一齣戲》則告訴我們,不論是戲劇創作或創新產業──領導看似總在做錯的事,而管理是要把錯的事做成對的。



《管理就像一齣戲:皇家莎士比亞導演教你,完美扮演領導者,激發團隊創造力》

易本生(Piers Ibbotson)著,劉怡女譯

漫遊者文化(2014)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