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夢
Villepin 畫廊內景
如今人們談論現當代藝術,常談常新的是20世紀上半葉的巴黎。那時候的「花都」,已是眾人豔羨稱奇的藝術之都,從野獸派到立體主義,從馬蒂斯到夏加爾再到畢加索,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籍的藝術家紛紛聚集於此,探索藝術,亦細味生活。正在中環 Villepin 畫廊舉辦的群展《希望的藝術》,亦為觀者呈現這紛紜多變的風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的崛起推動紐約在現當代藝術世界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時的巴黎雖被這位後起之秀搶去不少風頭,藝術領域的生機與活力仍不遜當年。《希望的藝術》回望二戰後「新巴黎畫派」(New School of Paris),從中國的趙無極談到加拿大的利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再談到德國的漢斯哈同(Hans Hartung)與法國人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和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等,雖說創作風格各不相同,卻都鍾意巴黎的自由、率性與活潑。半世紀前的「花都」燈紅酒綠,是他們日日生活的城市,也是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
不久前曾到訪畫廊,聽畫廊主人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介紹展出藝術家的不同風格與特色。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展廳中抽象畫作透出的哲思。蘇拉吉藉由形態各異的黑色線條表現激烈或厚重的情緒,俄裔法國畫家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不斷描畫色彩生動、極不穩定的抽象圖案,以表達自己短暫一生經歷的跌宕起落。
我們由彼處創作反思回味,愈發感慨「希望」之意義,在此刻,在當下。
地點|Villepin 畫廊(中環荷里活道53-55號)
展期|2020.11.23 - 2021.4.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