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沛妤
復仇現場
〈復仇現場〉(Revenge Scenes)可以視為「女性的復仇」(The Women´s Revenge)系列延伸而來的一件Live Art 與裝置,由藝術家蘇匯宇與鄭先喻共同合作。應用直播(livestreaming)、擴增實境(AR)與機器學習等技術,〈復仇現場〉將帶領觀眾回返1980 年代社會寫實與女性剝削電影(Female exploitation film)的歷史,透過並置社群媒體文化與剝削電影的記憶,凸顯兩者的隱晦的相似性,描繪出當代媒體社會的身體圖景並進一步追問更多新媒體技術下的身體政治課題。〈復仇現場〉以真人演出搭配 AR 擴增實境效果,透過觀眾協助轉播,將影像分享至社群媒體與異地, 並且對即時影像進行重新部署。作為表演,〈復仇現場〉基本上可分為四個層次:人類演出、擴增實境觀賞、即時轉播、轉播影像的重新部署。在四種層次(觀賞模式)下,無人能宣稱掌握最佳視角、效果、時機與詮釋位置, 但擁有有限度改變與組合的自由,並能一定程度地與他人協作。在靜態展覽模式時,〈復仇現場〉則轉化為一種「案發現場」,代替其表演版本,接續對歷史與未來拋出種種提問,諸如:
人類對於「實況」(Live)的渴望或依賴是怎樣的關係?成像技術(Imaging)發展至今,「訊息」正在如何與真實合作(或對峙)?身體的「媒介化」當前到了什麼境地?我們還能怎麼訓練身體?搜尋引擎改變了記憶的行為,那麼接續其後,機器學習與演算法的機制如何能夠改變判斷力與認知能力?在當代技術的輔助與影響下,我們可否進一步緩解性別的、性的、肉體的(甚至靈魂的)緊張與僵局?又或者,在新的技術所開創的幻境/環境中,被擴張但同時亦被壓縮的我們是否反而回歸到某種人性/野蠻的自然主義境地之中?承前述,若進一步對著我們的身體追問,這一肉體/訊號,線性/非線性,類比/編碼的過渡歷程,以及那一歷程後的精準投放與操縱,最終將帶著我們(與我們的慾望)抵達何處?一個未來的「慾望的技術」可以被期待嗎?那是精準的靈性升級,還是另一次的自我監視、暴露與「透明社會」(The Transparency Society)的背叛行為?以上提問無論答案為何,〈復仇現場〉作為一種新型態的體驗形式,其意圖是帶領觀眾盡可能地逼近所有可能性。
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展期|2021.4.6 - 4.24
演出|2021.4.3 14:00/19:00 *需預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