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 策劃 |artplus 編輯部
Translation 翻譯 | Jason Tai
編輯部精選香港台灣3個範疇的生活關鍵詞,比較兩地的生活、政治、飲食和藝文發展,未正式移民,先了解當地人的生 活,洗脫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刻版印象。
01 Life生活
香港:無街之城 The Town Without Streets
本是日本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的名篇《無街之城》,描繪了人們因互相不信任而摒 棄危險街道的世界,在香港則用以形容 新市鎮裡「商場為路」的城市異境,地產 商和資本主義摒棄了街道。沙田是最早的 「無街城市」,後來複製出將軍澳、馬鞍 山等鎮。這些社區以大型商場為中心,以 行人天橋連接其他小型商場、屋苑和鐵路 站,導致出現被規劃的行程,被規劃的消費。「荒廢」了的街道成為了城市空間多 餘的皺褶,天橋下是鮮為人知的小店和休憩處,頓感所謂的「活得離地」。「天空之城」是「無街之城」的一體兩面。
香港:平等分享
香港租金全球之冠,無家者和拾荒老人處 於社會最底層。幸有自稱傻人的Benson在 2011年憑著「人人生而平等」信念發起的 「平等分享行動」,在網路號召有心人將 擁有的與人分享,至今已有近800人和應。 它不是組織,沒有架構和計劃,只是一個 信念,由參與者自願執行,是「一盤凝聚的 散沙」――信念凝聚,行動則分散,以收「 遍地開花」之效。成員強調自己不是在「 行善」,而是著重效果的可持續性、傳播性和連鎖性,如送贈摺成心形的鈔票、購買飯券派發,將社區的資源平等分配、使 其網絡更緊密。「隨身帶備心形鈔票」有望成為大家的生活習慣。
台灣:老屋欣力 Old House, New Life
臺灣老屋保存的浪潮自古都台南開始,以 「台南市古都基金會」積極籌辦的「老屋欣力」為代表名號。老屋重整是一座城市、 一個地方尊重自身記憶的方式,悠悠的房 保存了下來,更多人選擇直接進駐,在厚實洗石子基石、木櫺鐵花窗上點滴構築新理想。而這自單點修復保存而起的老屋對待、擴展到區域風格的變換,也愈發吸引遠者探訪、遊人憶家,由台南近年的火熱可見一斑。台北老城區如大稻埕、大龍峒保安宮、萬華龍山寺周邊等,也有逐漸升溫趨勢。
台灣:壯遊與小旅行 Grand Tour and Small Tour
在台灣近年常見的「壯遊」(Grand Tour) ,與流浪、出走、晃遊等詞語相關,可以 是鐵馬壯遊、壯遊臺灣、鐵道壯遊,或進一步延伸為「青年打工旅遊」、「海外踏 查」、「海外志工」、「公益旅行」等,目的 在自我對話、拓展視野,並歷練人生累積 生命厚度。另一個不太同於壯遊的詞,是 流行了好一陣子的「小旅行」,可指短期 的、地理位置較近的出走。坊間也出現許 多「小旅行」的專書、專文、節慶與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更接近「深度旅遊」的小旅 行,例如結合當地說書人與生產者的『瀰 濃,家,小旅行』,以及產地小旅行、輕碳小旅行、翻轉小旅行等。
02 Food飲食
香港:剩食 Leftover food
「美食之都」的稱譽早被「剩食之都」代 替。獨立記者陳曉蕾2009年出版調查報告《剩食》,說明香港人均垃圾量是全球之冠。原來早十年前,每人就掉了近一公噸垃圾,而超過三分一是食物。可惜到今天情況還沒有見到轉機,政府依然主張擴大堆填區和興建 焚化爐,或把焦點放在消費 者身上而忽視飲食機構的剩 食,大型超級市場賣剩的也 未有妥善處理,與環保機構 合作只流於宣傳手段。本地機構「食德好」由婦女到街市 收集剩菜,為區內低收入人 士提供餐食,值得嘉許。
香港另一稱號是「肉食之都」,香港人均 牛肉消費量排名於世界前列,人均牛肉消費量幾乎是歐盟國家的兩倍、中國大陸的七倍。終於,遲來的素食醒覺和熱潮,由 社會企業Green Monday推動起來,他們說,每週素食一天是一個簡單的開始,不需要徹底改變生活方式,亦不需要花很多 時間。假如香港每個人每星期一天不吃肉,一年累積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等於86,000輛汽車的排放量。現在陸續有餐廳加入嚮應,也有其他組織如「素食 青年」一直在默默推動。
台灣:待用餐 Suspended Meals
今年春天,網路開始流傳來自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 圖,「待用餐」概念遂在臺灣大街小巷裡演變成型,例如消費者在麵店享用完一碗麵便順道預付幾碗的錢、待之後需要的人來享食。常說人是臺灣最美的風景,「待用餐」經過媒體報導受到許多迴響:社福組織「家扶基金會」整合全台待用餐店資訊、 透過社工宣導使地方待用資訊更透明。超商也提出待用餐計劃,愛心散播的同時,也 讓不少人反身思索社會中可能隱含、過度生產的「剩食文化」。待用餐點的出現也揭 起一波何為慈善、如何幫助、施行細節、把 關愛心等相關討論,力圖將眾人之愛,行最好的發揮。
03 Art藝文
香港:工廈與天台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Rooftops
香港狹窄不代表缺乏空間,工廈其實臥虎藏龍,藝術工作室、專業影棚及錄音室、 書房及品味生活空間都隱匿其中。其中的裱裱者有伙炭藝術村、葵涌和觀塘的音樂 空間、黃竹坑近年冒起的畫廊;所謂物盡其用,工廈、商住大廈的天台,也是香港 人發揮創意的場所,音樂會、藝墟、讀書 會及小型農莊都在天台找到一席。例子有深水埗天台文化節、養蜂人及設計師Michael Leung的HK Farm、富德樓的天台朗讀會和香草園等。現在開始有天台種菜、即摘即煮的餐廳文化。
台灣:國片熱 The Trend of Taiwanese Movies
當2008年起國片「海角七號」的南風一吹, 「囧男孩」自「1985」「那些年」順著「渺 渺」「九降風」走來,透悟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遂請「流浪神狗人」「陽陽」「 帶我去遠方」,一路「乘著光影旅行」譜成 「練習曲」,即便「聽說」「花吃了那女孩」 還是得在「候鳥來的季節」充滿「態度」吞噬「眼淚」地「逆光飛翔」,抵禦「台北星期天」裡山坡旁生死「一席之地」的「南方小羊牧場」。
想起「親愛的奶奶」在「父後七日」的「星 空」下「牽阮的手」,她說,「藝霞年代」是 「被遺忘的時光」,「當愛來的時候」就「 翻滾吧!阿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