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策劃 | 樊婉貞
專題設計 | 申雁冰
被稱為 “英國藝術教父“ 的大衛霍克尼,作品《藝術家肖像》2018年曾創造世上最高拍賣價格紀錄
藝術擁有兩個價值體系,一個是學術或美學的價值體系,另一個是商業或金錢的價值體系,也就是創意與市場,內容與渠道的兩相結合,而後者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濃郁,拍賣行的一個交易數字,可以成為評估藝術品或藝術家價值的指標,衡量一個藝術家的高低,可以參考其作品的拍賣價格記錄,從而判斷藝術家在藝術世界的位置。
天價藝術品的誕生,根本在於藝術本就「無價」,藝術的出廠設置並沒有價格標籤,因為全無標準,以原生態形式誕生,所以它 將歸於誰手就遵循了人類商品社會最原始的競爭法則。拍賣,這個古老的定價方式,以公開競爭方式,對稀有、被多方追求、有未來潛力而又尚無確定價值的物品進行物權歸屬分配,這種形式已 成為藝術定價最重要的手段。藝術滿足了理想拍賣品的條件:稀缺、唯一、獨一無二,它的美感、 承載的斑駁故事與傳奇,以及引發的無限想像力,都指向了未來 與期待,而期待從來就是人性的根本,人類腦前葉對未來主動而 有意識的預期與規劃,都能投射美麗的藝術身上。當一件藝術品被放到拍賣會上,人們突然從 當下平面化的審美,變成了立體的縱向時間觀,在觀看藝術品的那一刻,也要看到它未來幾年、 十幾年、幾十年乃至百年後的樣子。那個時候,這件藝術品還「夠美」嗎?每個人都在與時間做遊戲,在拍賣場上,與其說購買藝術品,不如說購買時間,你要用多少錢購買多少時間,時間到期的時候,這些付出的成本是否足夠買得回逝去的時間?藝術拍賣,就是在拍賣時間,人們一起爭奪某一段時間價值。拍賣為藝術注入了更加激動刺激的元素,最實在的金錢價值, 對未來的期許與想像。
本期特輯,我們來探索藝術拍賣,對當代藝術的拍賣和全球趨勢進行 一次調查,探討藝術拍賣的生態與流變,從現代藝術拍賣的起源歷史講起,沿著時間的脈絡,不僅看到藝術拍賣與商業、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經濟的密切關係,還能看到拍賣在世界各大洲和地區間的不斷流轉,拍賣中心地理位置的變化,形成不同生態氣候。我們將紛雜的市場變化與不斷新加入的玩家進行梳理,組成一個藝術市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香港佔據了獨特位置,我們對香港做了一次解剖,去深入瞭解它背後的歷史與驅動力,在這個多事之秋的夏天過去後,香港的藝術拍賣又何去何從。最後, 我們透過對拍賣市場最貴玩家的觀察,來看看當代藝術拍賣業那些值得回味的線索,拍賣令人又愛又恨,它不斷創造神話傳說,我們憎惡這些神話製造者, 因為他們成為了我們渴望成為的樣子。
01 | Jean Prouve, 6x6 Demoutable House
02 | Pierre Jeanneret - Pair of Easy Armchairs
03 | Lot 574 Le Corbusier, Diabolo Standing Lamp
圖片01-03:Sotheby´s Hong Kong
Comments